理论教育 苍山植物科考:探秘神秘面纱

苍山植物科考:探秘神秘面纱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苍山是杜鹃花属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据历次考察记载,苍山的杜鹃属植物共44种,按地理特征,分为高山、亚高山、中山、低山4个组合。苍山兰科植物种类丰富,占我国兰科165属的13.3%。苍山兰科植物中的一些属种,为国内外稀有。苍山冰川地貌苍山大理石,是由石灰岩受变质作用而产生重结晶的矿物。

苍山植物科考:探秘神秘面纱

本书是一本对苍山的考察研究文集。它以翔实的资料展示了苍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和苍山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内容包括:苍山地质地貌、苍山气候、苍山水文、苍山土壤、苍山自然灾害及水土流失治理、苍山风景名胜资源及开发利用;苍山植物区系、苍山植被、苍山森林资源、苍山部分专类植物及苍山地区种子植物名录。

这些文献资料是地质、气象、水文、农林等部门的科技人员长期调查研究和定点观测的成果;是中英、中美等国植物学家联合考察的成果;也融汇了我国植物学家长期对苍山植物采集、考察研究的成果。它为了解苍山和进一步考察研究苍山,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科学依据,对苍山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促进大理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研究,对旅游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米切尔,在《1981年中英苍山植物考察》前言中,首次披露了百年前的内幕:1883年法国传教士德拉维在大理苍山地区采集研究植物,直到1947年美国人约瑟夫·洛克在苍山采集杜鹃花的情况。德拉维在云南采集到4000多种植物标本送给巴黎博物馆,其中有1500多种是新种,在这些植物中,很多是采自苍山地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洛克采集的杜鹃花,现在还正常地生长在欧洲各国的植物园中。

1912~1914年,乔治·福莱斯在大理进行了彻底的考察,他主要的兴趣放在杜鹃花属、报春花属、龙胆属及百合属等,他采集的标本,无论用什么标准去评价,都可以说是丰富的。

我们通过考察研究,揭示了苍山气候、苍山植被与苍山土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垂直分布的替代现象。苍山气候又与苍山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雨越多。气候是植被形成的主导因素,它使苍山形成了明显的生物—气候带谱。

呈现出植物种的分布与气候带有明显的相关性。

如苍山杜鹃属植物的垂直分布替代现象:

高山带:海拔3800米以下,为大理杜鹃、似血杜鹃;

亚高山带:海拔3500米,为蓝果杜鹃、乳黄杜鹃、亮鳞杜鹃;

中山带:海拔3200米,为凸尖杜鹃、苍山杜鹃、马缨花;

低山带:海拔2900米以下,为亮毛杜鹃、腋花杜鹃、白花杜鹃。

植被类型系统表

植被分布带,植被群系

高山植被带:高山蒿茅草甸、高山杜鹃灌丛

亚高山植被带:苍山冷杉林、高山栎类林、亚高山杜鹃灌丛

中山植被带:华山松、箭竹林、中山杜鹃灌丛(www.daowen.com)

低山植被带:云南松林、栎类、滇油杉、水冬瓜林、灌丛草坡

苍山气候和苍山植被,使苍山具备了形成淋溶土纲和高山土纲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垂直带谱分布明显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灰化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红壤和水稻土。

苍山杜鹃属植物和苍山兰科植物,是国内外植物学家的聚焦点,也是本书的亮点。苍山是杜鹃花属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据历次考察记载,苍山的杜鹃属植物共44种,按地理特征,分为高山、亚高山、中山、低山4个组合。按花色分为黄、蓝、紫、红、鲜红、桃红、白色七类。不同品种较严格的分布于不同的海拔带,有不同的花期。形成独特的生态现象,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作者研究了苍山历次考察采集到的22属38种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组成。结论是:苍山兰科植物的区系成分为温带分布和热带分布各占一半。热带成分较丽江玉龙雪山的18.8%为高,可能与玉龙雪山的纬度偏高(1.8度)有关。

苍山兰科植物种类丰富,占我国兰科165属的13.3%。

苍山兰科22属中,附生兰7个属占30.4%;其余为地生兰,占采集属数的69.6%;还有未定名的腐生兰类,可谓类型齐全。

苍山兰科植物中的一些属种,为国内外稀有。

这对分类学研究和种质资源的保存,无疑是具有特殊价值。

苍山兰科植物的分化较活跃,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兰属中的春兰类、莲瓣类、绿兰类,已按花色分为许多著名的栽培品种,成就了大理的兰花产业。

苍山地质地貌:

大理与漾濞间的地区是湄公褶皱带的一部分,向东沿湄公河进入老挝、越南,它的西边为巨大的喜马拉雅褶皱系,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印度次大陆和欧亚大陆相撞而形成的。后来的构造运动使漾濞生成了许多断层,向下的断层凹陷使苍山山脉隆起。

苍山的冰川地貌,形成了众多冰蚀湖和幽谷(U形谷),在我国第四纪冰川学上被称为晚更新世“大理冰期”,至今为全世界公认。

苍山冰川地貌

苍山大理石,是由石灰岩受变质作用而产生重结晶的矿物。储量极为丰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被开发利用。全世界都叫“大理石”。

本书受到云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1995年第六届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