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特
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对启动效应①的作用争执不下,即微妙的暗示与提醒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力量。例如,有多篇学术论文发现,如果你让一位女性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圈出自己的性别,然后接受数学测试,她的成绩会远低于只让她写名字的情况。其理论是,女性自认为不擅长数学,将性别圈出的行为提醒了她们自己身为女性,理应不擅长数学。我一直对这些结果将信将疑(在我和罗兰·弗赖尔、约翰·利斯特所做的一项研究中,我也确实没能复制这些结果),因为性别是我们身份认同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很难相信女性是女性还需要我们提醒!
有一项很有意思的新研究名为“坏小子:罪犯身份对欺诈① 启动效应,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译者注行为的影响”,在研究中,阿兰·科恩、米歇尔·安德烈·马雷夏尔和托马斯·诺尔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启动效应现象。他们去一家重度警戒监狱,让囚犯在私下里掷硬币,然后上报硬币为“正面”的次数。他们掷出的“正面”越多,所得到的金钱奖励就越多。虽然作者无法辨别任意一名囚犯是否诚实,但他们知道平均下来,掷出“正面”的概率应为一半,所以他们可以估算出总体的欺诈行为有多严重。在进行研究之前,他们让一半的囚犯回答“罪名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另一半回答“平均一周看多少小时电视”这一问题。结果被问到罪名的人上报的“正面”概率为66%,而被问到看电视时间的人上报的“正面”概率“仅”为60%。
相比于普通人,囚犯的欺诈倾向有多高?他们让普通公民参加同样的游戏,硬币掷出“正面”的概率为56%。(www.daowen.com)
那么对罪名提出的问题究竟有多大影响呢?相比于出现启动效应的囚犯所做出的行为,被问到看电视时间的囚犯所做出的行为实际上更接近于普通公民。
作为经济学家,我痛恨启动效应会产生影响的理论。作为实证主义者,我想我最好习以为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