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农业园区的运营模式分析

现代农业园区的运营模式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天津现代农业园区运营模式,按运营主体可分为“企业+园区+基地+农户”、“合作社+园区+农户”、“科研单位+园区+农户”三种模式。如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等园区等均采用这种运营模式。西青区第六埠现代农业精品园、宝坻区大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宁河县运河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均采用这种运营模式。如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等均采用这种运营模式。

未来天津现代农业园区运营模式,按运营主体可分为“企业+园区+基地+农户”、“合作社+园区+农户”、“科研单位+园区+农户”三种模式。

(1)“企业+园区+基地+农户”运营模式

①内涵与特征

“企业+园区+基地+农户”运营模式通常指园区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实行企业化运作。根据地域农业发展的特色和资源优势,综合组装运用相关农业技术建立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科技示范与引导,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农民从事相关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推动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该种运营模式的典型特征为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具体负责园区经营运作,园区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的形成;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从事相关农业经营活动,最终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选择这类运营模式的园区,多由较有实力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经营团队,运营资金主要靠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更加注重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市场开拓,并通过带动农户扩大产品规模和辐射力。如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等园区等均采用这种运营模式。

②运营效果(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为例)

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是在政府前期引导资金的扶持下,运用市场机制由天津大顺园林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大顺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1年,注册资金2728万元,是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园区由该公司组织运营,行使相应管理职能,公司具有生产经营活动的绝对自主权、运行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生产各类高档花卉产品,综合效益显著。公司现有资产总额已达1.86亿元,年产高档盆花150万盆,形成6大系列50多个品种,创立的“大顺”花卉品牌在北方地区有较强的影响力,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高档盆花生产企业。2007年公司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651万元,净利润2353万元。公司为提高带动能力,先后成立了东丽区花卉协会、天津市佳农花卉产销合作社,直接带动当地花卉种植面积的扩大,东丽区花卉工厂化经营面积达19万平方米,实现产值8500万元,出口创汇50万美元,已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花卉供应基地。通过产业化经营,园区直接安排2000名劳动力就业,平均年工资1.44万元;园区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按保护价收购农户花卉产品,带动周边约600 户农民从事花卉种植,农民户均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2)“合作社+园区+农户”运营模式

①内涵与特征

“合作社+园区+农户”运营模式指园区对外由合作社组织经营,统一负责园区基础设施的建造与改善以及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产品的配送与销售等业务;园区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等具体业务则由农户负责,通过合作社与农户在园区的紧密协作与分工,推动园区持续发展,带动农民不断增收。这种运营模式常由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运作资金来源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合作社会员,同时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借助园区载体,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将分散的农户生产与统一的市场连接起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西青区第六埠现代农业精品园、宝坻区大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宁河县运河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均采用这种运营模式。

②运营效果(以西青区第六埠现代农业精品园为例)(www.daowen.com)

西青区第六埠村是天津市传统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素有“京津蔬菜第一村”之称。在全村蔬菜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品种不断丰富的进程中,村委会借助政府的财政扶持、依靠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健全完善水、电、路、棚室等基础设施,打造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装备化、产业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建成第六埠现代农业精品园,促进了全村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园区建有智能温室4680平米、二代节能日光温室300栋、标准简易温室3600栋,年产各类无公害蔬菜4500多万公斤。园区由村委会委托第六埠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具体组织运营,合作社制定了各项章程与管理制度,且设有专门技术服务机构用于强化对农户相关农业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现有正式会员280户,带动周边农户1350户。具体运营管理上,合作社具有组织农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的良好基础,对农户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外经营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园区棚室由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合作社则实施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栽培管理和技术培训、统一销售产品、统一会计核算的“四统一”服务,全面负责园区生产经营全过程,并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借助合作社对园区的组织运营和对农户的带动,园区农民年户均蔬菜产销收入达5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达10-2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

(3)“科研单位+园区+农户”运营模式

①内涵与特征

“科研单位+园区+农户”运营模式通常指科研单位组织运营园区,围绕制约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借助园区载体的展示、示范功能将科研成果尽快传播、辐射到周边地区,促进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带动农民科技技能与素质的提高和收益的增加。在这种运营模式下,科研单位以公益性为目的,园区运营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与科研经费,较少考虑经济效益。如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等均采用这种运营模式。

②运营效果(以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例)

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作为天津市政府主办、天津市农科院承办的市级公益型农业科技园区,创立于1999年,是天津市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窗口。经过多年发展,园区先后承担国家及部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41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进行市级科技成果登记十余项,促进了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使园区成为全市重要的农业科技研发与孵化基地。园区在自身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还重视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十一五”以来,园区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展了以出口型蔬菜为主的引进工作,先后引进水果玉米、芳香植物、法国花卉、日本芋头等130多个品种,且在全市示范推广,推进了天津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园区集成天津市农科院技术成果进行组装配套推广,先后向涉农区县、河北、辽宁、西藏、新疆等地推广设施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甘薯有机栽培技术、害虫生物天敌防治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另外,园区还通过空中教学、现场示范、发放“明白纸”、专家热线等形式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工作,促进农民实用技能的提高和园区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园区牵头组建的天津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现已吸纳会员单位100余家,农户1020多户,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然而,园区的经济效益相对偏低,经费入不敷出,经费运转困难,限制了园区持续快速发展。

(4)结论

通过对以上不同模式现代农业园区运营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园区+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下,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经营园区,运行机制灵活,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园区规模的扩展,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农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但园区对农民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等社会公益职能很难得到实施;“合作社+园区+农户”运营模式下,有助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但现有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小,带动园区发展能力有限;“科研单位+园区+农户”运营模式有助于园区社会公益职能的全面发挥,然而自身经济效益较差,没有政府的财政与科研资金扶持,园区很难持续发展。根据以上分析,今后天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应以企业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为主,科研单位经营的也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适时调整经营模式,以确保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