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间布局的多维性
城市化地区的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由于本身所处的环境及区位所决定,都市农业具有“圈层性”和“放射状”相互交织的多维性网络空间结构,可以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为整个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结构。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2)城乡结合的交融性
都市农业在用地、生产、流通、消费方面已经完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体系之中,进一步开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都市农业能够促进城市郊区的农村、农业和农民进行转型发展,不断改善郊区农村的周边环境和发展定位,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农民的兼业化和收人水平,以此来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乡互动,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3)服务城市的多功能性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的多元化功能逐步体现。农业的主要功能已不仅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营养和多样化的农产品,而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提供绿色宜人的生态环境、传统的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崇尚自然的科普教育、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等。这些功能的充实改变了传统农业只提供生存产品以及低利润的特征,使农业表现为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等多业态,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生态文化品位。
(4)都市农业的现代集约性(www.daowen.com)
都市农业与传统的农区农业不同,其农业特有的资本、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的高度密集性,以及在土地级差地租作用下和经济利益诱导下的土地稀缺性,决定了都市农业必须走资本和科技密集型、土地节约型的现代集约化发展道路。在都市农业中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从基础设施、生产、系列加工、流通、管理等多方面,形成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智能化农业体系,使农业实现由“商品输出为主”向“技术输出为主”的跨越。
(5)经营模式的高效性
都市农业具有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农民身份和属性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农业工人、农业工作者的称呼确立了农民与城市职工的同等职业属性。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由自然人(农户)为主向企业为主的转变,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由农工商分割向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转变,由小而全的生产经营向专业化经营的转变,由人、地缘关系向经济信用关系的转变。都市农业经营模式有龙头企业型、专业市场型、社会化服务型、专业技术协会型、开发集团型、主导产业型等,投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有工商资本、外国资本、农业大户等。
(6)都市农业的高度开放性
都市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农业生产与国内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依靠市场来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品的大流通、大贸易。都市农业生产的高价位农产品向外(尤其是国外市场)输出,伴随着外地农产品的大量输入,以满足都市中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消费;同时与周边农业分工、合作、互补、共赢,建立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伙伴关系,实现区域现代农业一体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