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丹麦农业出口的传统与现代化历程

丹麦农业出口的传统与现代化历程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丹麦经由农业合作社运动,在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出口基础上逐渐实现现代化,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现代化国家。由此,丹麦具备在现代化过程中接纳自身传统的特性。19世纪晚期丹麦的农业合作社运动是丹麦特定的现代化方式,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化方式更民主。

丹麦农业出口的传统与现代化历程

在北欧各国中,丹麦有发展农业的较好地理条件。丹麦位置接近海上主要航线,西临北海,丹麦群岛将卡特加海峡与波罗的海分开,处于从波罗的海到各大洋、从北欧国家到中欧的海上必由之路的出入口。这一地理位置在丹麦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便于丹麦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建立与国外的经济联系,接受现代化的动力价值。基于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丹麦传统上就向西欧,尤其是英国大量出口粮食。

丹麦经由农业合作社运动,在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出口基础上逐渐实现现代化,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现代化国家。农业合作社运动是由民众高等学校推动的,英美的现代性因素传到丹麦后,丹麦的集团主义的意义解释方式是广泛设立民众高等学校,以民众高等学校为载体发起现代性启蒙运动。丹麦现代性启蒙运动传播格隆维的启蒙思想,形成了格隆维式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自由结社”的社会理念。在群众性启蒙运动中,民众学习农业技术,习得发起和管理合作社的理念。群众在民众高等学校获教化和启发后,共同认可现代性的评价活动。丹麦社会达成如下共识:君主被视为代表民众意愿的传统主义文化,为民众高等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由此,丹麦具备在现代化过程中接纳自身传统的特性。19世纪40年代,丹麦政府开始拨款资助民众高等学校。民众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组织。乡村地区的所有青年人当时都在民众高等学校注册,接受继续教育。青年人学习历史文学和应用农业,由此熟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现代性启蒙运动推动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合作社走上工业化之路,丹麦现代化最终经由农业合作社运动完成。在由农场联合组成的农业合作社中,成员无论投入多少,在农场年度大会上,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权,民主决策制度由此建立。农业合作社由农场工人自我管理,负责生产、销售、购买,提高了效益[2]。农业出口国、民众高等学校的农业学习使得国民具有良好的种植教育基础,整体人文素质较高。区别于英美从城市、工业开启的现代化,丹麦的现代化从农村、农业开始。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理性的劳动组织。丹麦现代化与农业合作社运动结合在一起,管理层和普通工人的阶层冲突很小,为现代丹麦相对和谐的工业关系奠定了基础。19世纪晚期丹麦的农业合作社运动是丹麦特定的现代化方式,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化方式更民主。

丹麦以农业合作社运动,从农业、农村进入现代化的方式,在现代化的外部动力下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制约因素的发展模式,作为丹麦特殊的历史路径和选择,不仅体现在丹麦的民主、平等、团结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中,更体现在丹麦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全方面。从民众教育开始形成的丹麦特有的平民教育传统,使得普通公民环保自觉意识深入骨髓,由平等产生的信任使得公私合作非常普遍,这是丹麦绿色转型成功的重要经验。民主参与使得企业在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中,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强,走在最前面。由于有广泛的社会信任基础,政府的主导会得到社会各方的积极响应。此外,农业传统的深植和农业教育的普及使得丹麦人在绿色环保方面有着较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积淀,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推进。(www.daowen.com)

由于各国面临的能源挑战类型不尽相同,向低碳经济转型应当采用与国情相符的能源模式。丹麦发展模式给了我们一些借鉴和启发。向低碳社会的转型标志着与能源相关的思考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脱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并非相互排斥,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繁荣可以相得益彰。

丹麦的绿色转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是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不只是机械和技术的引进,农民知识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同时,农民参与现代化合作农场的管理,会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从自身传统出发,内生的制度性更具生命力,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要找准发力点,如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三是农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过程中全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变革中,只有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才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才具有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