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志记载:历史上吴旗县是林茂草丰之地;乌兰察布盟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吴旗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7%,侵蚀模数高达每平方公里1.53万吨每年;乌兰察布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0%。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人口增加过多,迫于粮食问题的压力,大肆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广种薄收,形成“愈穷愈垦,愈垦愈穷,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的严性循环(吴旗县人均耕地16.1亩,乌兰察布盟人均耕地12亩,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沙化地);二是超载过牧掠夺式经营致使植被衰竭,形成“愈荒愈牧,愈牧愈荒,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的恶性循环(吴旗县201万亩草场载畜能力只有11万个羊单位,1997年牲畜总饲养量达到49.8万个羊单位,是载畜能力的4.5倍;乌兰察布盟1994年天然草场载畜能力是440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597万个羊单位,超载157万个羊单位)。两个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人民贫困,有的成了生态难民。
吴旗县、乌兰察布盟党委、政府,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审视县情、盟情,扬长避短,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水土保持生态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
吴旗县1998年确立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畜、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治理开发战略,着力建设以“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农业。并提出“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1998年以来,在坚持每人建设2.5亩基本农田的同时,将155万亩坡耕地退下来,全部还林还草;在改放牧为舍饲的前提下,将201万亩荒山、荒坡、荒沟全部进行封禁,依靠自然自身力量恢复植被,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乌兰察布盟1994年确立了“建退还”治理开发战略。即:每建设一亩高效标准农田,退下两亩旱坡薄地,还林还草还牧,恢复植被,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发挥地区优势,建立畜牧业大盟。6年来,在全盟耕地压缩1/2、粮食确保自给的条件下,累计退耕种树种草1200万亩,保存900万亩,其中700万亩林草已初见成效,实行围栏封禁治理299万亩。
回眸吴旗县和乌兰察布盟水保生态建设的实践历程,不难看出,他们走出了一条融“建退还封改”于一体而又重点突出封山禁牧、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的好路子。
建:就是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建设高产高效基本农田,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确保粮食自给,以建促退。(www.daowen.com)
退:就是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陡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以退保还。
还:就是本着“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的原则,将退耕地还林还草,发展林牧业,以还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封:就是将现有“四荒地”、疏林地、沙化土地、退化草场进行封禁,采取人工种植和依靠大自然自身能力的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加快植被恢复速度,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改:就是改放牧为舍饲或轮封轮牧,改传统畜种为优良畜种,达到保护林业,促进草业,发展牧业,反哺农业的目的。
“建退还封改”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以建促退,以退保还,以还增加植被,以封加快绿化速度,以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只有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才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林牧协调持续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