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因旱损失到底有多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有多大,现在所进行的抗旱工作是否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等等,对这些问题需要做出正确的回答。因为只有搞清楚以上问题,才有可能对今后的抗旱工作提出正确的思路。
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较其它自然灾害具有涉及范围广、历时长、损失大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近几年来频繁发生的旱灾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生态环境,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49年以来,抗旱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综合抗旱减灾能力显著提高,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对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抗旱工作还存在着投入不足,抗旱基础设施薄弱,抗旱减灾缺乏有效措施,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大家普遍认为,目前的抗旱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与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不相称。据1950~2000年资料分析显示:第一,我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和粮食损失呈增加的趋势,年均受灾面积、损失粮食及其占粮食产量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1.74亿亩、435万吨、2.5%分别增加到1990~2000年的4.07亿亩、2450万吨、4.7%;第二,干旱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比如黑龙江、吉林两省的旱灾已由西部向中东部扩展,三江平原涝区近两年也有旱象发生,长江流域的旱情也在逐年加重;第三,干旱持续时间有由单年、单季、单月向连年、连季、连月增长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从1999年开始连续3年(部分地区连续4~5年)发生干旱,长江流域今年也接连发生了春、夏、伏、秋旱,这是很少见的;第四,旱灾由影响农业为主扩展到影响林业、牧业、工业、城市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水质和供水保证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干旱缺水矛盾日益突出;第六,在我国旱灾将长期存在,抗旱工作也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上述情况表明,严重的旱灾损失和影响是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承受的,同时从中也可清楚地看到,目前的抗旱工作也有一些不适之处。(www.daowen.com)
造成我国旱灾的因素很多,自然地理、气候、水资源条件是直接原因,比如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5%,北方有9个省(市、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这些地区发生旱灾是必然的,即使降雨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遇有异常气候也有发生旱灾的可能。从社会因素看,抗旱基础设施薄弱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和经济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增加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重要原因,而且干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造成恶性循环。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4.6倍,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且实际耗水量的增加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环境的自我抗旱能力降低。河北省20世纪50年代年均地表水量335亿立方米,总用水量40亿立方米,80%以上都是生态环境用水,河道航运里程2368公里,而现在年均地表水资源量203亿立方米,实际用水量229亿立方米,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且航道寸无,舟楫之利已成过去。黑龙江省龙江县350万亩耕地中,除35万亩水田和25万亩有喷灌的耕地丰收外,几乎全部绝收。
由于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十分严重,而造成旱灾的因素又比较复杂,抗旱工作面广量大,因此对旱灾和抗旱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是一件紧迫、艰难但又十分必要的事情,下一阶段防办拟尝试开展这项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