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才能和创新思维是三个重要的方面。
1.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未知探求的反映,任何一个科学问题的创新意识都是历史长河中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正常人脑的、可以激发的一种机能。
创新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它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创新意识强的人不仅能时时、事事、处处想到创新,而且能将创新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进而永葆创造的欲望和勇气。因此,它既是创新的原点,也是创新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知识创新的先决条件。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保证创新才能、创新基础的加速产生与获得、不断丰富与充分发挥;反之,创新才能、创新基础的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状况,亦是影响创新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意识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渴求创新。只有渴求创新才可能有所创新。没有渴求创新的人,他不会去“尝试发现”,而渴求创新的意识又是建立在对工作的热爱、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的基础之上的。
(2)足够的自信。创新意识很强的人必定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没有足够的自信,是很难破除传统习惯、大胆创新的。自信使人敢于进攻,战胜困难,而严重的自卑感会扼杀创新性。
(3)顽强的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顽强的意志是不可缺的创新意识之一。在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是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4)善于发现、勇于纠正传统做法当中的不足与错误。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善于在无疑处生疑,在无路处走路。一个人能否善于发现与勇于纠正传统做法的不足与错误,是辨别一个人能否在创新路途中获得永久进步的分水岭。
(5)六分把握、四分冒险。创新过程是有意识的努力和下意识的努力交替构成的。有意识的努力结果应对探索新问题有“六分把握”,下意识的努力才有可能更快地从“四分冒险”中解脱出来。
(6)求是的态度。求是,就是追求真理。用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用求是的态度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一般对科研成果综合评价的指标包括:成果水平、创新性、技术难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等。
2.具备创新才能
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才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地将创造性思维具体实践。创新才能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能力、外语能力,以及总结、概括与正确描述科研成果的能力等。
(1)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在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都需要观察能力,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更离不开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尊重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理论性,特别要善于掌握理论与思维因素对观察的双重作用。观察渗透着理论,如只注意那些预料的事物,就很可能错过预料之外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尽管开始时可能令人不解,却最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重要事实的发现。即观察或实验离不开理论和思维的正确指导,但又要善于摆脱固有理论和思想的束缚,不放过“意外”现象。所以,观察时要详审细察、善疑多思,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电力营销主任只有具备敏锐、深刻的观察能力,才能对事物看得全面,能迅速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和形象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或主观理想的创造。思维一般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形式,统称为科学思维。思维活动按其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继承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种。
借助于创新性思维这种心理过程,人们可以探知客观世界中未知现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对科学研究来说,应着重研究科学思维所需具备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品质反映思维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它们包括科学思维的问题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等特点。
(3)想象能力。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面上的一切……”。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感知与温知后留下的映像)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活动,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特有的一种反映形式。所以,人的各种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统观科学史,所有科学理论的建立,所有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都有想像力的功劳。所以,有知识创新智力活动的一切阶段,都不能离开想象。科学想象用反映的形象形式来补充反映的概念形式;在有些情况下,两者合一,因而具有非凡的效能。
(4)实际操作能力。知识创新的智力活动不仅限于大脑的思维和想象,还必须有一定的技能作保证。在科学活动中,不同学科和不同的研究课题,甚至一个大型课题的不同方面,对技能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
电力营销主任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当包括两者:一是实践技能;二是计算机应用技能。实践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它不仅是理论的重要检验标准,而且是理论的重要来源。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营销工作中比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一种利用信息的手段,能帮助电力营销主任理解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当今跨世纪先进制造技术,以及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那就更需要高超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
(5)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信息收集关键在于信息获取,它是通过敏锐的观察,然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非常敏捷的、一连串的复杂思维过程。就是说,检索或看到同样的信息,是大多数人都可能做到的,那只是“看到”。对于发明创新者来说,重要的是要“看出”别人没看出的东西,并且能把“看出”的东西经过大脑的加工,“想出”别人没想到的事情。所以,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是信息从“看到”到“看出”与“想出”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敏锐的观察与敏捷的思维的综合反映。
(6)外语能力。对于电力营销主任来讲,不懂外语,就不能“看见”众多信息,就很难了解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也就很难把握住自己创新的方向是否更先进、更科学。重视这个小环节,对加速建立供电企业科学的营销体系将不无小补。(www.daowen.com)
(7)总结、概括与正确描述的能力。电力营销主任作为一个部门的领导,对其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语言来正确进行描述、综合、概括与升华。
3.进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要进行创新思维主要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是破除思维定势,二是扩展思维视角。
(1)破除思维定势。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要具备创新能力,就一定要打破这些思维定势,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破除权威定势。有人群的地方总有权威,权威是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对权威的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人们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是权威定势。
思维中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从儿童长到成年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第二条途径是“专业权威”,即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权威定势的强化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识的培植,而且权威确立之后常会产生“泛化现象”,即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内。权威定势有利于惯常思维,却有害于创新思维。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它使人们很难突破旧权威的束缚。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打倒权威开始的。
2)破除从众定势。从众定势的根源在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在行动上奉行“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会成为普遍的思维原则而成为从众定势。
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人云亦云随大流,即使错了,也无须独自承担责任。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不断强化人们的从众定势,因而排斥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行和特立独行的人物。
3)破除知识—经验定势。知识与经验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此不作区分,把两种定势统称为知识—经验定势。
知识经验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知识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它们的相对性,经过比较发现其局限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创新能力。知识经验又是相对稳定的,而且知识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又有可能导致对它们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由此削弱想象力,造成创新能力的下降。
思维上的知识—经验定势在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思维枷锁:第一,知识经验本身是一种限定或框架,“任何肯定即否定”,因而使人难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第二,知识与现实并不能完全吻合,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能适用于现在和未来;第三,知识经过“纯化”之后,常常只提供惟一的标准答案,既不能完全符合现实,也可能扼杀人的创新思维。
为弱化知识—经验定势,或从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们应该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它们与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长。
(2)扩展思维视角。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路线或立场。应该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1)肯定—否定—存疑。思维的肯定视角就是,当头脑思考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好的、有价值的,然后沿着这种视角,寻找这种事物或观念的优点和价值。
思维中的否定视角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反向,就是从反面和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并在这种视角的支配下寻找这个事物或者观念的错误、危害、失败、缺少之类的负面价值。
对于某些事物、观念或者问题,我们一时也许难以判定,那就不应该勉强地肯定或者否定,不妨放下问题,让头脑冷却一下,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判定。这就是存疑视角。
2)自我—他人—群体。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的目的、我的需要、我的态度、我的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他人视角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尽力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从别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对同一事物和观念进行一番思考,发现创意的苗头。
任何群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个人的视角和从群体的视角,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无序—有序—可行。无序视角的意思是说,在创意思维的时候,特别是在思维的初期阶段,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所有条条框框,包括那些法则、规律、定理、守则、常识之类的东西,进行一番“混沌型”的无序思考。
有序视角的含义是,头脑在思考某种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按照严格的逻辑来进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排除偶然性,认识必然性。
创意的生命在于实施,必须实事求是地对观念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从而保证头脑中的新创意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这就是可行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