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设计与规范,以化解当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认识不一、标准不一、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问题。可见,城市智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水平的高低,科学的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关键。
在我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包括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从国家层面看,要尽快制定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总体布局,尤其是要加快制定明确而统一的技术标准、设施标准、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其次,从地方层面看,各地要在遵循国家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做好地方层面的顶层设计;每一个城市要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按照地方层面顶层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本地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本地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和主要任务,即每一个城市要制订一套属于自身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方案,以建设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当然,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做相应的更新、调整,使之与发展实际相契合。同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各地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一定要突出为“人”服务的理念,把不断满足市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使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成果。
2.提高自主技术研发能力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高效配置社会资源,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系统的运作效能。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自主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因此,国家要采取各种经济和法律手段不断强化自主技术研究和开发,加强自主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强化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技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新技术创新和培育新产业,以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应当看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顶端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的制定、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还是建设资金的获得都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所以,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培养壮大一批掌握先进智慧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通过项目支持、创新奖励、住房福利等各种激励措施引进智慧城市建设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基础。
3.建立健全高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高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通常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一是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其有效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组织、运作、技术体系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其确保有效访问控制、身份鉴别、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三是网络信息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其保障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以及安全监控、运行管理和事件处理的规范化。[43]目前,除了尽快建立健全高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外,还要加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维护公民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为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4.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城市管理和服务等众多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投入还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必须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上的作用,弥补政府失灵的不足,大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全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
【注释】
[1]万广华,朱翠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世界经济文汇,2010(6).
[2]王鹤,尹来盛,冯邦彦.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未来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13(1).
[3]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0(10).
[4]单霁翔.城市遭遇特色危机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人民日报,2010-08-03.
[5]参见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189-194.
[6]参见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189-194.
[7]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192-194.
[8]王鹤,尹来盛,冯邦彦.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未来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13(1).
[9]易定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宣讲家网,http:∥www.71.cn/.
[10]易定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宣讲家网,http:∥www.71.cn/.
[1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9-150.
[12]颜雅英.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以泉州市为例.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4).
[13]赵俊超.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6.
[14]曾宪明.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轨迹及其现实功用.改革,2010(2).
[15]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4.
[16]林卿,等.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19.
[17]曾宪明.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安排对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7).(www.daowen.com)
[18]孙自铎,汪建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约束与创新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11.
[19]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选择.http:∥www.weiquan.org.cn.
[20]赵奉军.我国农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http:∥www.acec.com.cn/newacec/showdetail。赵奉军对我国出现的三种农地征用模式,即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南海模式”、以土地换社保为特征的“嘉兴模式”和以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为特征的“芜湖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
[21]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22]祖伟,等.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学术交流,2005(10).
[23]张庭伟.迈入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城市规划,2000(1).
[24]叶南客,李芸.战略与目标:城市管理系统与操作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11-114.
[25]罗煜.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决策探索,2008(10).
[26]刘海平.新型城镇化内涵探析.决策探索,2012(7).
[27]王晓玲.新型城市化:研究述评、内涵及路径.学习与实践,2014(7).
[28]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94.
[29]刘传江,徐建玲,等.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30]赵俊超.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31-132.
[31]关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的已有探索参见冯奎.中国城市化转型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47-152.
[32]中山市目前有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约150万人,自实行积分入户政策以来共解决了3万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落户问题,约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2%。
[33]参见冯奎.中国城市化转型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54-156.
[34]所谓“空挂户口”,是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离开农村,也有条件在所在城镇落户,但因为要享受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所以仍要把户口空挂在老家农村。
[3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改革,2011 (5).
[36]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2012-12-05.
[37]新型智慧城市: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
[38]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13(8).
[39]谢昕.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上海信息化,2012(1).
[40]付现伟.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城市规划,2014(25).
[41]谢昕.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上海信息化,2012(1).
[42]智慧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十三五”我国智慧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电子政务,2016(3).
[43]刘琳.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探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