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就业制度改革与创新

就业制度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我国劳动就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第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破除一切有碍于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实现创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制度改革与创新

新型城市化要求实行开放的、竞争性的劳动就业制度,在这样的就业制度里,劳动者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农业转移人口也能够自由地进城务工经商,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过40多年的改革,我国虽然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那种严重妨碍城市化发展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建立起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型劳动就业制度,实现了就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但由于我国目前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9]还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劳动者就业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当前我国劳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和部分企业“招工难”同时并存,即出现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传统制造业部门的岗位需求显著下降,导致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失业,而这些失业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不能满足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岗位要求,很难在劳动力市场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出现了部分劳动者难以就业和部分企业用工短缺并存的现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然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所以结构性失业问题就不可能在近期消失。第二,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不容小觑。截至2017年末,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已达2.87亿人,[10]庞大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的束缚,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还难以实现市民化,更遑论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所以,未来我国数量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但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导致对毕业生的需求萎缩,再加上高校的部分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以及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高学历”失业人群,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第四,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我国促进就业的政策仍仅限于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但健全而完善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针对我国劳动就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布取决于产业结构分布,所以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引导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流动和转移。根据我国当前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促进就业的角度看,一是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特别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要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尤其要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以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三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创造和带动就业的能力。

第二,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和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也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减弱。因此,必须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加快其转型升级步伐,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社会公用事业建设和进入一些新兴产业(包括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和创造就业方面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安置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所以,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

第三,建立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要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就业中存在的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一是通过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经贸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各种经济政策,鼓励各类企业拓展经营,尤其是要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以增加就业;通过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广开就业门路;通过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劳动者自主创业,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权利、取得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的规定为基本依据,清理对农村劳动力限制进入城市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使农村劳动者与城镇劳动者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无差别地对待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给广大农村青年以发展的机会和希望。[11]三是不仅要重视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转移人员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还要特别关注妇女、残疾人、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不同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创业就业培训和服务活动,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www.daowen.com)

第四,鼓励大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众创业则是富民之本。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破除一切有碍于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实现创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此,一是要为大众创业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市场主体入市注册提供便利。二是要为市场主体搭建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开放式的、低成本的创业服务和发展空间。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使创业者能够轻装前进。鼓励大中型企业积极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鼓励更多的人和企业创业、创新,尤其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返乡人员创业,通过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就业。具有合格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实现就业的基本要求,而劳动者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的主要方式就是教育和培训。因此,除了中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培养模式的改革外,还必须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尤其要加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

第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须加快建立覆盖从业人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方面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的就业援助制度,鼓励失业保险金领取者尽快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