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90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8.52%,农村人口5766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48%。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异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城乡差别在中国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的上述重大差别,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因此,在选择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时,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90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8.52%,农村人口5766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48%。[24]这样,即使按照不太高的标准:70%的人口城市化,中国也面临着还要完成大约1.6亿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任务,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5.8%,那么,自2014年至2050年中国需要转移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25]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的转移,将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中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折时期,就业压力大,给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带来特殊困难。如此巨大的人口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不仅意味着城市多方面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任务,而且还意味着使数亿人改变生活方式的艰巨努力。这种情况决定了完成城市化将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适当向农民和农村倾斜,这是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异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城乡差别在中国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中国城乡差别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投资差别。1978—2008年,国家财政支农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3.4%下降到9.5%,表现出缓慢下降态势;同期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则由2.9倍上升到3.6倍,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反映出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别在扩大。二是城乡收入差别。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为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是达到了3.33∶1。之后,由于相关支农惠农、最低工资保证制度的出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略微下降,为3.23∶1;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03∶1。尽管收入差距比例在缩小,但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却在增大。[26]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在医疗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则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会更加显著。三是城乡文化教育投入差别。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教学设施建设,国家对城乡教育的投入都有极大差别,以至于许多乡村学校因缺乏资金、教师和生源而被迫关闭或合并,农村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令人担忧。此外,城市学校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运动场等一应俱全,但多数农村学校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获得必要的教学设施。比如,有的学校没有图书馆或电教室,有的学校没有操场,有的学校甚至严重缺乏专业教师。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着农村的教育质量。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的上述重大差别,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

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显著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中国自古以来发展不平衡,今后发展仍将具有不平衡的特点。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中国既有城市化水平高达80%以上的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等,也有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相对落后的地区,如西藏、贵州、甘肃、云南等。这说明不同地区的城市化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在选择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时,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各地区城市化不可能齐头并进,要根据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实际社会经济效果的需要来决定是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城市(镇),绝不能盲目攀比,不切实际,而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既彰显地方特色,又体现区域差异互补。(www.daowen.com)

中国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了中国既不能搞“过度城市化”,片面发展大城市,也不能只强调发展小城镇,搞“小城镇化”;既不能走以往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压力,盲目追求过高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而应走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与本国资源环境状况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之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使城市化率已超过60%,但由于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绝对量仍然相当大,而我国又是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较少的国家,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我国每年大面积的耕地受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我国的耕地面积目前仅位居世界第4,排在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之后,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全世界排在126位以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约0.23公顷,但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50%,而印度人均耕地0.122公顷,美国1.140公顷,俄罗斯1.930公顷,[27]都大大高于我国。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能造成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局面,不能盲目搞工业区、开发区、别墅区以及到处建设高等级公路,以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枯竭和浪费。[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