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化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

城市化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78—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76%,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中国相较于世界几个主要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中国长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资源的高度紧张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总之,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城市化内涵及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以及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等。

城市化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

自1978—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76%,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而中国相较于世界几个主要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见表7-14),中国长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资源的高度紧张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大部分城市严重缺水;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不仅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也增加了噪声污染和尾气污染;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的不断上升加剧了大气污染。2013年12月发生于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严重的雾霾天气主要是各种废气的排放超出了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所致。[63]

表7-14 世界几个主要大国的资源要素比较


资料来源:姚士谋,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地理科学,2014(6).

鉴于中国的资源环境现状,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绝不能再走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必须走消耗少、能耗低的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上述种种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看,在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城市化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否定城市化的倾向,政策取向基本上是抑制农村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则片面注重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形象建设,而对解决人口城市化滞后问题重视不够。对城市化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一系列抑制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的实施,如早期的“城市偏向”和“乡村歧视”政策、抑农重工的工业化战略、抑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后期的“土地财政”政策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如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半城市化”问题等,主要是在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从客观方面来看,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地理区位差异,再加上我国一直面临着如何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任务,所以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如城镇地区布局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规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总之,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城市化内涵及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以及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等。

【注释】

[1]本书有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范围未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

[2]有关文献参见: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朱铁臻.城市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王春光,孙晖.中国城市化之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杨立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薛凤旋.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地理学报,2002(6);白南生.关于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经济.2003(4);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李浩,王婷琳.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2(6);古杰,等.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政策分析.规划师,2015(10).

[3]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2.

[4]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99.

[5]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99-200.

[6]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2,274,378,380,406,528.

[7]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19,297,609.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18.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11-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cies/2013-11/15c_118164235.htm.

[10]中共中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4-03-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11]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实践经验可参见本书第十章。

[12]美国学者R.M.诺瑟姆把城市化全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而中期阶段即为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市化率为30%~70%)。

[13]白南生.关于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经济,2003(10).

[14]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关于“十五”时期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0(4).

[15]邓宇鹏.中国的隐性超城市化.当代财经,1999(6).

[16]崔传义,等.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专家谈中国城市化进程.小康,2007(12).

[17]相关文献参见:周一星.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科学决策,2005(8);陆大道,宋林飞,任平.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周迪.城市化过快导致诸多问题.上海证券报,2007-01-16.

[18]相关文献参见:蔡昉.加快城市化,培养新的消费群体.领导决策信息,2000(43);杜鹰.我国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1(9);蔡继明,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经济纵横,2007(7);李杨,燕志华.金融危机下推进城市化“物美价廉”.新华日报,2008-12-03;王建.加快城市化是下一轮宏观刺激的方向.华夏时报,2009-04-18.

[19]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14 revision.New York:United Nations,2014:207.

[20]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43.

[2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3]我国5大城市群GDP占全国一半,发展面临三大问题.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0414/233021955345.shtml.

[2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30/02/16534268_641287618.shtml.

[25]有关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的不同观点的详细论述可参见钟水映,李晶.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人口研究,2002(5).

[26]非农就业比率是指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之和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率,反映的是人口职业转换的程度。

[27]中国城市化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不断变化。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对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均不同,尤其是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使得所统计的城镇人口中包含大量的农业人口,从而高估和夸大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28]王放.“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构成分析.人口研究,2004(5).(www.daowen.com)

[29]陈金永.当前中国的城镇人口统计问题及其对经济分析的影响(未刊稿)∥王放.市镇设置标准及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人口与发展,2011(2).

[30]文贯中.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0.

[31]简新华.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研究:第二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4.

[32]Laurence J.C.Ma.Anti-urbanism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76(8):114-118.

[33]R.J.R.Kirkby.Urbanization in China:town and countr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1949-2000A.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34]相关文献可参见:简新华.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研究:第二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4-117;钟水映,李晶.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人口研究,2002(5).

[35]简新华.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研究:第二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4;李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6]李翔.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37]长期以来我国通常的统计方法,是把100万人以上的城市列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的城市列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的城市列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列为小城市。实际上,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经历过多次调整,最近的一次调整是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的。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把城市分为五类七档:人口超过1000万的为超大城市;人口在5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500万的为大城市,其中,人口在300万~500万的为I型大城市,人口在100万~300万的为II型大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50以下的为小城市,其中,人口在20万~50万的为I型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的为II型小城市。

[38]秦尊文.小城镇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妄想症.中国农村经济,2001(12).

[39]曾宪明.从政府主导型到市场主导型:中国城市化的战略转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

[40]陈甬军,景普秋.中国新型城市化理论及发展目标预测.经济学动态,2008(9).

[41]周加来,黎永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取向.中国宏观经济,1998(8).

[42]张永亮,刘峰.论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转变.湖南社会科学,2005(5).

[43]简新华,罗钜钧,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当代财经,2013(9).

[44]王炜.城市化不能“贵族化”:档次高了,生活难了.人民日报,2011-02-21.

[45]赵可,徐唐奇,张安录.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自然资源学报,2016(3).

[46]李效顺,张绍良,汪应宏.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建设用地增长极限计量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1(7).

[47]方创琳,李广东,张蔷.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态势与调控.自然资源学报,2014(3).

[48]张耀宇,陈利根,陈会广.“土地城市化”向“人口城市化”转变:一个分析框架及其政策含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3);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1(5);陈肖飞,姚士谋,张落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地理科学,2016(2).

[49]Wu Jiangguo,G.D.Jenerette,A.Buyantuyev,et al. Quantifying spatiotem poralpatterns of urbanization:the case of the two fastest growing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logical Complexity,2011,8(1):1-8;孙在宏,袁源,王亚华,等.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与异速生长特征.地理研究,2011(12);王洋,王少剑,秦静.中国城市土地城市化水平与进程的空间评价.地理研究,2014(12).

[50]陈明星.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地理研究,2015(4);朱凤凯,张凤荣,李灿,等.1993—2008年中国土地与人口城市化协调度及区域差异.地理科学进展,2014(5);范辉,刘卫东,吴泽斌,等.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经济地理,2014(12).

[51]简新华,罗钜钧,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当代财经,2013(9);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13(11);薛德升,曾献君.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地理学报,2016(2).

[52]2012年12月18日上午,陈栋生先生在安徽大学召开的“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下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战略与对策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转引自文贯中.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23.

[53]文贯中.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23.

[54]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3.

[55]文贯中.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25-26.

[56]张桂文,任成好.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过程、表现及原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57]王大伟,王宇成,苏杨.我国城市病到底有多严重——城市病的度量及部分城市的城市病状况定量对比.中国发展观察,2012(10).

[58]2018年全国汽车数量城市排行榜,http:∥auto.eastday.com/a/181220153250906.html.

[59]宁越敏.中国城市化特点、问题及治理.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60]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2(7).

[61]杨爱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研究.学术论坛,2012(6).

[62]姚士谋,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地理科学,2014(6).

[63]张学良,杨朝远.论中国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学术月刊,201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