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尼日利亚的城市化进程,它走了一条城市化起步晚、起点低、发展速度快,城乡发展不均衡且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突出,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城乡贫困并存的城市化道路。尼日利亚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城市化起步晚,起点低,发展速度快。在获得独立以前,尼日利亚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直到1950年,其城市化率仅为9.4%,刚刚接近10%的城市化起步水平。1950年之后,尼日利亚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经过68年的发展,至2018年就提高到50.3%,基本实现了城市化。从城市化率大约10%的起步阶段,到城市化率超过50%的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英国用了101年,法国用了101年,美国用了80年,加拿大用了80年,巴西用了85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也用了70多年。可见,尼日利亚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见表6-23)。
表6-23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进程速度比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国城市化发展历史数据及联合国预测数据整理而得。
尼日利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农村涌入城市的人流如潮。全国城市人口从1951年的3040万增长到1963年的7726.9万,l982年又激增至18120万,记录表明,从1952年起的30年间,尼日利亚大多数城市中心人口增长了5倍。国内人口移民趋势表明,全国性城市化的速度在1996年达5.5%,大约是全国人口增长率(2.9%)的两倍。到2018年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平均为4.1%,全国人口增长率平均为2.6%,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速大约是全国人口平均增速的1.58(见表6-24)。在城市人口增长的同时,城市数量也增加了。2003年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6个,人口在50万~100万的城市有12个,人口在30万~50万的城市有7个,人口在20万~30万的城市有19个,人口在10万~20万的城市有7个。1995年至2018年尼日利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32.2%提高到50.3%,城市人口年均增长7.87%。从当前的趋势看来,预计在2025年末,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3,仅以拉各斯为例,目前人口为1000万,到2025年将达2400万。[69]
表6-24 1960—2018年尼日利亚城市人口及增长率
(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www.phb123.com的数据整理所得。
第二,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突出。20世纪60年代初,尼日利亚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以农业为主。1960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65%,农产品出口收入占出口总收入的70%,粮食自产自给,出口居世界前列的产品有棉花、花生、可可、棕榈油等。工业体系虽然薄弱,但大型国有和私营企业仍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约3.1%,具一定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尼日利亚政府采取轻农业重矿业、轻农村重城市的发展战略,导致农业、工业产品产量一落千丈。农业方面,1976年花生停止出口,1980年国内粮食欠缺1700万吨。[70]农业产值占GDP中的比重降至14%,农产品出口收入降至出口总收入的2.6%。工业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开采,至2004年每天的原油生产量约268万桶,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5%,创汇占外汇总收入的95%。石油经济的繁荣,使政府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忽视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国内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产业与民族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纷纷倒闭,造成大量人口失业,1998年失业率达14%。城市发展方面,国家采取了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政策。1970年至1974年,国家发展计划总投资的82.1%投向城市,而农村仅投入17.9%。造成这种不切实际的决策,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政府官员认为,只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城市模式,用有限的资本建设现代办公中心、欧洲别墅和现代工业,将城市发展起来,那么整个国家就会繁荣。[71]另一方面,与农村相比,城市在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信息、市场等方面条件较好,将相对丰富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充足的人力资源等投入城市,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然而,缺乏工业灵魂支撑的城市,由于无法提供满足城市人口需求的就业机会,大量劳动力不得不赋闲在家。农业发展也是长期投入不足,传统农业萎缩,大批农村青年逃向城市,城市的高物价低就业,使这些农民更加艰难。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间差距拉大,形成城乡二元结构。
尼日利亚不仅城乡差别大,而且城市内部同样贫富悬殊。由于殖民的原因,尼日利亚沿海的城市非常小,而且不远处就是半村庄化的居民点。其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殖民者入侵前建立的城市,如伊费、伊巴丹、拉各斯、卡诺、卡齐纳、扎里亚、索科托、库卡等,这些城市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老城墙内的中心区域居住着非洲土著居民,外围则居住着一些欧洲人,该区域内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水平较低,外围生活条件发达。另一类是殖民时期扩建或新建的城市,如巴达格里、布拉斯、邦尼、卡拉巴尔、哈尔科特港、卡杜拉、乔斯等,这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生活配套齐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其中心地区是欧洲人的生活区域,周围是非洲人居住的地方。虽然尼日利亚独立后在欧洲人居住区内也有少数非洲人居住,但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双重结构仍然很明显,二元结构在城市内部也存在着。[72]
第三,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如前文所述,在尼日利亚183个人口在2万~5万人的城市中,有70个分布在北部地区,78个位于西部地区,29个在东部地区,6个在中西部区域。在广阔的中部区域和遥远的北部区域,城市系统服务水平非常低下。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的集中出现了区域性增长。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使城市化的不均衡状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大规模的城市集聚区占有大部分的国家工业投资、现代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源,以及商业、行政和教育设施。到1990年,约鲁巴西南部仍然是尼日利亚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而城市化率最低的地区则是尼日利亚中部地区。
第四,城乡贫困并存。尽管尼日利亚与一些非洲国家相比因石油而相对富裕,但是占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却身处贫困之中。全国大约有7000万人每天生活费用少于1美元(世界银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2005年),54%的尼日利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超过1/3的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定义为那些每天无法获取2900卡路里的人)。近几十年来,尼日利亚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石油输出国,而与此同时,忍受贫穷的人口比例也在增加。2003年,其人均收入跌到了约350美元(远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平均值450美元)。尼日利亚的贫困程度恶化,可归因于数十年来的军人统治,以及石油经济负面效应带来的脆弱的经济和善治。尼日利亚代表了一种受“资源诅咒”支配的国家:石油收入是重要的,这一从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产中获得的收入,对于精英分子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促使财政收入管理不善制度的激励。这种对石油的过分重视抑制了其他经济领域的活动(特别是农业和制造业),减少了非石油部门的经济成长,加剧了失业、贫穷和冲突。[73]
尼日利亚的城市贫困从其最大城市拉各斯的贫民窟可窥见一斑。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的旧都和最大港口,位于尼日利亚西南部沿海,由奥贡河河口的六个小岛和大陆部分组成,总面积74平方千米,市区人口约900万(2018年),联邦区人口约1750万(2015年)。拉各斯是西非第一大城市,也是尼日利亚全国的航运中心和著名的海滨疗养地、旅游中心。但是,在拉各斯繁华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贫民窟,其中马可可贫民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贫民窟。由于拉各斯市区位于岛屿上,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资源有限,很多贫民只能选择在水上居住。拉各斯马可可贫民窟中究竟居住着多少人一直是个问题,有的数据显示是4万,也有的说是30万。一名马可可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说:“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数据都不可靠。”自然条件对农村生计的不利导致人们把移民至城市当作了生计战略的一部分,但城市的工作机会是很难获得的,从农村移民而来的穷人又导致了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比如说,拉各斯城正在快速地扩张(人口接近1000万),尼日利亚1/25的贫困人口现在居住在那里,超过4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贫民窟。马可可贫民窟由于人口密集,排污系统不完善,水污染极其严重,但是油腻腻的水反而能够吸引鱼类,让人们以打鱼为生,但污水同样隐藏着巨大的威胁,那就是病毒和细菌,它们使得当地经常疟疾肆虐。[74]
尼日利亚农村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以下一些区域性和农村的度量数据,可以显示尼日利亚的贫困所带来的影响。贫穷在北部地区更加普遍。比起有着1/3贫困人口的东南方,东北地区有2/3的人口被认为是贫困的。毫不奇怪,西部地区的婴儿死亡率(每1000个活产婴儿中有269名)与东南部地区(每1000个活产婴儿中有103名)相比起来更加糟糕。这些地区性的差异可部分地归因于经济、社会政策的偏向以及投资向南方的过度集中,北方则被抛开了。而生态和气候、匮乏的基础设施、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分散的市场也导致了北方地区的不发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