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非洲总人口(2018年非洲总人口为1285692503人)的15.23%。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尼日利亚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60年的15.4%提高到2017年的49.5%(见表6-21、图6-6)。根据“世界人口展望”预测,到2050年,尼日利亚将成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其城市化率将达到70%。[54]尼日利亚的城市发展可分为前殖民时期、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三个历史时期。[55]考虑到尼日利亚的城市化发展是从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才开始起步的,所以我们可以尼日利亚获得独立为分界线,将尼日利亚城市化进程分为两大历史阶段:1960年独立以前的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和1960年独立以来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表6-21 1950—2018年尼日利亚的城市化水平(%)
续表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18 revision.New York:United Nations,2018.
图6-6 1960—2017年尼日利亚的城市化率
资料来源:https:∥knoema.es/atlas/Nigeria/Población-urbana-percent-del-total.
1.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1960年以前)
尼日利亚是一个有发达文化、多民族、多语言的非洲古国。它在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中叶被葡萄牙和英国入侵。191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被称为“尼日利亚殖民地和保护国”。[56]
早在西方殖民者踏入尼日利亚之前,拥有200多个民族的尼日利亚人,[57]讲着250多种不同语言、信奉不同宗教、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尼日利亚大小部落,[58]就在尼日利亚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了数千年,如南部的约鲁巴人和比尼人(或埃多人)、北部的豪萨人、富拉尼人、卡努里人和阿拉伯人等,他们都建有自己的定居地或城邦,如约鲁巴人建立的伊费、伊巴丹、拉各斯、奥格博莫朔、奥朔博、伊沃、阿贝奥库塔、伊累沙和奥约等;豪萨人建立的豪萨七邦:卡诺、腊诺、泽格泽格(扎里亚)、道腊、戈比尔、卡齐纳、赞法腊。[59]有些定居地逐渐发展为城镇,或成为商业、贸易和宗教中心,如拉各斯、卡诺、卡齐纳、扎里亚、索科托等。穿越撒哈拉的贸易是几个世纪以来重要的对外贸易,它得以进行的主要因素是:使用骆驼穿越撒哈拉(骆驼能经受住白天的酷热和夜晚的寒冷,以及克服水和食物的缺乏);欧洲、中东和北非对西非黄金的需求以及主要参与者能从贸易中获取巨额的利润。奴隶是仅次于黄金的值钱商品,他们基本上被用于劳动和服兵役。尼日利亚也出产丰富多样的奢侈品,特别是纺织品和皮革制品、胡椒、可乐果、象牙和鸵鸟羽毛。作为交换,尼日利亚获得的奢侈品有布料、金属制品、香料和椰枣、玻璃器具、珠子、书、纸张,以及来自沙漠地区比尔马和塔加扎的食盐。另外,他们还购买马匹装备骑兵来用于统治者的炫耀。在集权的豪萨城邦和博尔诺,统治者通过扮演地区商人进行贸易和收缴市场税而获取巨额的利润。南部的贸易终点,如卡诺、加扎加姆和卡齐纳,都是繁荣的商业中心。一些统治者对盐和奴隶实现贸易垄断,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60](www.daowen.com)
在西非盛行奴隶贩卖的三个世纪中,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丹麦人、勃兰登堡人、英国人、瑞典人和西班牙人,都于不同时期在沿海经商,并以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残酷手段,掠捕和贩卖不幸的非洲人以获取巨额的利润。尽管奴隶制是非洲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制度,早在第一批欧洲人到达西非沿海之前,那里已有奴隶买卖,可是,由于美洲开辟种植园而需要大量奴隶,奴隶贩卖在欧洲人的经营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61]欧洲商人的经商和贸易活动,促进了尼日利亚城镇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如拉各斯、巴达格里、布拉斯等城市。[62]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他们或来自邻近的乡村,或来自遥远的地区,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单一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多中心城市。
殖民政府不仅扩建了现有的城市,像伊巴丹和拉各斯这样的古老城市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同时还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创建了许多新的城市或城市中心,比较著名的如北尼日利亚保护国的首府卡杜拉、位于中部高地的乔斯——高原锡矿业中心和著名的娱乐城市。这些新建的城市没有城墙,但在城市中心建有大量的政府机构,宽阔的公路和铁路直达城内,沿着交通线各种商业市场应运而生。公路和铁路交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增长,使这些新建的城市凸显“带形城市”或“长形城市”(linear city)的特征,有别于尼日利亚早期本土城市以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圆形城市特征。新建的城市中,比较著名的还有作为行政中心的埃努古、哈尔科特港。像卡凡钱这样的火车站点,因为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商人、顾客和定居者而发展成城市。港口城市(像拉各斯)或矿业地区(像乔斯和伊努古)发展迅猛。在东部,1931年时还没有一个人口超过26000的大城市,到了1952年,4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万,1921—1952年间城镇的人口增长速度接近70%。[63]
殖民政府所建城市的另一个普遍特征是建有政府保护区(government reserve areas,GRAs)。这些政府保护区通常建有欧式住宅,一家医院或护理站,以及为英国殖民者或其他显赫的欧洲贸易商提供服务的教育、娱乐和宗教设施。这些政府保护区的建立,表面上是为了控制卫生条件以及防止诸如疟疾等疾病的传播,实际上它们已成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与土著尼日利亚人完全隔离的“侨民飞地”(expatriate enclave)。这些侨民飞地在尼日利亚独立后逐渐成为高收入郊区,它们或向外扩张,侵入周围的农地,或向内蔓延,填满先前政府保护区与城市其余部分之间的隔离带。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些城市的外部或边缘,大量的建筑物——大学校园、政府办公大楼、医院、酒店等,拔地而起,[64]使得现有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扩张反过来又吸引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人们主要是希望到城市中殖民政府和商业机构中寻求就业机会。自谋职业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中也大量存在,如手工艺者、理发师、食品小贩和修理工。与农村中又苦又累的活相比,做雇工和商贩提供了更快的赚钱手段。农村地区失去了吸引力。城市作为多元文化的汇集地,使不同种族的人出于经济和社会原因相互交往。但城市也是冲突的温床,由于原住民可以将属于自己的土地出售或捐赠给外来者,使得当地人与外来者之间常常因土地问题产生冲突。工作岗位的不足产生了一支失业大军,其中有些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城市及其他地区,殖民时代的人们感受到了急速的变迁和生活中的矛盾。许多人对强迫劳动制,将年轻人推出农村或使其陷入犯罪的关于金钱的恶念,以及日益上升的离婚率、快节奏的生活和税收感到极为愤怒。但是,他们同时代的人也对各种新的生活设施,如自来水、电力、现代医院和学校等印象深刻。他们想得到更多这样的设施,当然还包括掌权的机会,这种渴望点燃了民族主义的火焰,[65]并最终使尼日利亚于1960年赢得了独立。
2.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60年以来)
1960年10月1日是尼日利亚的独立日,自独立后,尼日利亚的经济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起步、70年代的石油经济繁荣和80—90年代的经济衰退等发展阶段。[66]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经济繁荣以及道路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尼日利亚成为20世纪70年代全球城市化增长最快的国家。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区域,据估计,1986年尼日利亚城市人口增长率接近6%,是同期农村人口增长率的2倍多。从1970年到1980年,尼日利亚的城市化率从17.8%增长到22.0%,1990年达到29.7%,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达到43.5%。至2018年,尼日利亚的城市化率上升到50.3%(见表6-21),超过一半的尼日利亚人口成为城市人口。尼日利亚只用了不到70年的时间,其城市化率就从1950年的9.4%上升到2018年的50.3%,而美国的城市化率从1830年的8.8%,上升到1920年的51.2%则花了90年的时间,可见尼日利亚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之快。
尼日利亚独立以来的城镇数量及城镇人口的增长,也反映了尼日利亚1960年以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1996年10月尼日利亚政府对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行政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划分了1个联邦首府区、36个州和774个地方政府。由于新设立了很多州府和地方政府,这些政府的首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因此而成为城市中心,导致城市的人口和数量增加。[67]
根据1952—1963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尼日利亚人口数量超过2万的城市增加到262个。至1963年,有24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万人,55个城市人口在5万~10万人,183个城市人口在2万~5万人。在人口2万~5万人的183个城市中,有70个位于北部,78个位于西部,29个在东部,6个在中西部区域。在广阔的中部区域和遥远的北部区域,城市系统服务水平非常低下。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的集中出现了区域性增长,如西南方的拉各斯/伊凯贾—伊巴丹地区,东部的哈尔科特港—阿巴—奥尼查—埃努古城市区域,北部的卡诺—卡杜拉—扎里亚轴线,以及贝宁湾—萨佩莱—瓦里地区的城市中心带,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使城市化的不均衡状况进一步恶化。从1985年到1995年,国家城市总人口从2143.43万(占国家总人口的25.6%)增长到3478.5万(占国家总人口的32.2%)。至1995年,有7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人,18个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36个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78个城市人口在10万~20万。[68]1963至1995年人口在10万~20万的城市增加了54个,其他人口等级的城市数量见表6-22。
表6-22 1963—1995年尼日利亚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
尼日利亚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例子就是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拉各斯的增长。拉各斯的开发始于1670年,1670—1850年,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在该地贩运奴隶;从1861年开始,拉各斯归属英国;20世纪初,拉各斯始建港口和连接内陆的铁路;1914年,拉各斯成为尼日利亚首府;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拉各斯成为首都(1960—1991年)。拉各斯总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截至2018年)。在20世纪60年代,拉各斯的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伴随着70年代的石油经济繁荣,大量的人口被吸引到拉各斯,致使拉各斯人口年均增长率在70年代高达14%。作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最大的城市,拉各斯也以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而著名。新建住宅大量涌现,但似乎很难赶上城市居民对住房需求的步伐。到20世纪90年代,拉各斯的交通问题随着城市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以及交通管理条例的实施而有所缓解。
除了拉各斯以外,20世纪80年代尼日利亚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城市就是位于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哈尔科特港。尼日尔三角洲是石油经济繁荣的中心区域,覆盖整个伊博地区及东南部其他区域。在这一地区原本没有几个大城市,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经济的繁荣,一些大城市迅速成长为商业和行政管理中心,如奥尼查、奧韦里、埃努古、阿巴、卡拉巴尔等。到1990年,约鲁巴西南部仍然是尼日利亚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而尼日利亚中部则是城市化率最低的地区。首都拉各斯位于尼日利亚的西部,往来各地区的交通十分不便。作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工商业中心的首都人口稠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卫生问题日益严重,扩张所需空间不足。因此,尼日利亚政府在1975年决定将首都从拉各斯迁往阿布贾。阿布贾位于国家的地理中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围墙的城市,所有高耸的办公大楼、精致的私人住宅、别墅等都没有围墙,一目了然。1991年,尼日利亚宣布迁都于阿布贾。新首都的位置可以均衡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发展,更贴近各少数民族;同时阿布贾海拔略高,周围绿荫环绕,对于热带地区的人们而言已是非常清凉。近30年过去,全国人民涌向新首都,从开辟丛林开始建城的年轻都市阿布贾已经成为全国第二拥挤的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