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80%,成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发展放任自流、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等,[53]但纵观美国城市化过程,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比较而言,美国的城市化道路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同步发展。美国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很高的关联性。与英国的城市化一样,美国的城市化也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与英国城市化最大的差异是,美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城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贸易,城市周围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19世纪初,城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制造业;至20世纪中期,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开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到200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已占总就业人口的74.5%。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原料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满足了城市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可以说,农业现代化是美国城市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便没有美国的城市化。[54]
美国的城市化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美国的工业化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钢产量居世界首位,造船、机车、农机三项产值达3600万美元。东北部成为美国制造业和财政中心,制造业占比5%左右,城市人口占比约4%。进入20世纪,中西部地区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重工业区。汽车引擎取代了蒸汽机和动物动力,全国铁路总长近25.3万英里,是世界铁路里程总长的1/3。交通运输网络、电报、电话系统等遍布全国,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高峰。20世纪50年代,科技革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的速度开始下降,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城市化的速度继续上升,20世纪末服务业的就业比例是制造业就业的3倍。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太平洋沿岸已成为一个高科技集聚区,落后的南方也随之异军突起。城市规模由小到大,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城市体系,并不断扩大。
第二,以市场和经济一体化为导向的城市化道路。美国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导向,城市化的发展则以市场竞争作为推力。比如:美国东北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适合农业发展,所以,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走的是农业垦殖先行,而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循序渐进式道路。而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基于特定环境,矿业开采先行,形成城镇的雏形,呈现了城市文明的初级阶段。随着矿源枯竭少数采矿营地发展成为固定的城镇,这种跨越式城市化超越了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没有包袱和历史负担,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美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超越东部地区,进而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凡是经过激烈生存竞争而得以立足的城市,其生命力更强,而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各种优势的城市则变得无足轻重。因此,无论是东北部的早期城镇发展时期,还是中西部城市的兴起及跳跃性发展时期;无论是交通网形成的“运河时代”“汽船时代”“铁路时代”,还是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层出不穷的“科技发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法则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竞争还使得美国东西部之间的市场逐渐一体化,逐步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强化了全国各地区间、各城市间的联系,形成国内经济专业化和市场经济一体化。(www.daowen.com)
第三,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的城市化道路。[55]1920年,美国有51.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美国已基本实现城市化。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开始进入大都市区化阶段。美国大都市区化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区域不断扩大,而中心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向郊区迁移,大型的大都市区发展尤为迅速。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20年至1940年,在这个时期,人口以及制造业的区位在市中心附近集中的态势已经发生改变,距离中心比较远的区位越来越受到人口和产业的青睐,大都市区的规模和数量普遍增长。1920年,美国有58个大都市区,其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33.9%,1940年,大都市区增加到140个,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47.6%,即接近全国总人口的一半。第二个时期为1940年至1990年,主要表现为大型大都市区的优先增长。在这50年中,大都市区数量增加到268个,其人口达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9.6%。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发展更加迅速,其数量由11个增加到40个,人口由3490万增加到1.329亿,占当时大都市区总人口的比例达68%,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5%上升到53.4%。[5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带(megalopolis)。大都市连绵带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大都市区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美国的大都市连绵带主要有:①波士顿—华盛顿大都市连绵带,即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城市,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德、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维明尔顿等城市将这些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大西洋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的一个由5大都市和近20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巨大城市带,拥有20%左右的美国人口。②芝加哥—匹兹堡大都市连绵带,即分布于中部东北地区的大都市连绵带,它东起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西沿五大湖,南至芝加哥,其间分布有匹兹堡、托利多、克利夫兰、底特律等大中城市。该连绵带与东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连绵带相连呈“丁”字形格局,北部与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大都市集聚区相邻。③圣地亚哥—旧金山大都市连绵带,即位于西南部太平洋沿岸的美国第三个大都市连绵带,南起加利福尼亚的圣迭戈,向北经洛杉矶、圣巴巴拉、圣何塞到旧金山海湾地区和萨克拉门托。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两大都市连绵带集中了20多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和美国70%以上的制造业,构成一个特大工业化区域,被称为制造业带。这一地带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57]此外,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地区,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休斯敦为主体的大都市连绵带。大都市区化突出了大都市区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突出了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整体特征,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只不过它首先发生于美国,成为20世纪以来美国城市化的一个主要特点。
第四,东、西部有着明显差异的城市化道路。东北海岸城市化起步最早,尚在十七八世纪英国殖民者统治时就开始早期开发,经历了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再到工业的英国式传统城市化发展道路,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西部、中西部海岸到了19世纪50年代西进运动以后才开始开发,主要是先依靠矿产资源的开采,再兴建城市,直接以城市为先导,带动西部大开发,这些城市是典型的“速成”式城市,到了20世纪才迅猛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西部的城市化道路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与中西部的城市化并不是同步而行的,而是有一个自东而西梯度推移的过程;二是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在发展的背景条件、环境条件及政策条件等方面与东部地区有着明显不同。就城市化背景而言,美国西部城市化正值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时期,它以东部地区强大的工业化实力为依托,加上后来联邦政府投入巨资直接扶持,因而起点高、速度快,带有跳跃性的特征。这与美国东部先农业化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城市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美国西部城市化道路也显示出其不同于东部的特点。美国西部矿藏丰富,矿产的开发开启了西部城市化的大门。始于1848年的淘金热,使加利福尼亚和太平洋山脉贫瘠的萨克门托夫、奥克兰等城镇逐渐繁荣,旧金山、丹佛、洛杉矶、普布韦洛等地方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和为矿区服务的综合城镇。在政策方面,美国国会1862年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美国开始了横贯大陆的铁路建设时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公路、铁路的铺设和扩建,铁路网遍布西部各州,使城市的空间快速向外拓展,原来的洛杉矶、旧金山和西雅图等城市,迅速发展为中心城市,一些沿主要铁路线建立的中小城市也蓬勃发展。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美国政府在1862年和1877年分别制定了《宅地法》《荒地法》等土地政策。之后以优惠的价格将大片土地出售给商人和公司,从而获取大量资金用于开发西部,同时一些投机者对土地进行操纵,在西部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市镇,像匹兹堡、辛辛那提、路易斯维尔、马里塔、克利夫兰等诸多中西部城市,都是以土地投机为契机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中西部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所走的城市化道路与东北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