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首都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人口约71万。国土总面积937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人口约3.30亿(截至2019年12月),人口密度为35.6人/平方公里(2017年),[48]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始于1790年罗德岛建立的第一座使用阿克莱特纺纱机的棉纺厂,它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转向机器工业阶段,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的新时期的到来。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美国城市化开始于工业革命初期,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化始终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其步伐是欧洲望尘莫及的(见表5-5)。
表5-5 1790—1980年美国城市数目和城市化水平
资料来源:李其荣.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34.
美国的经济发展同工业革命一样始于东北部,随后向西部推进,城市化水平也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升高的发展态势,据此可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分为起步阶段、加速发展与初步实现阶段、迈向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化调整完善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1.城市化进入起步阶段(1690—1830年)
美国17世纪90年代,城市数量少,只有波士顿1个大城市,城市人口超过0.7万人,此外有4个城市,人口超过0.25万人。由于主要的运输工具为牲畜、风、帆船等,城市人口流动的范围非常有限。至美国建国初期(1776年),传统垦殖农业向工业化发展,交通工具开始向以天然河流、人工运河和铁路为基础的现代方式转变。但乡村人口的流动还非常缓慢,13个州的总人口不到400万,农村人口就有370万之多,城市人口的比重仅为5%,只有纽约和费城人口达到3万左右,农业人口占主导地位。至18世纪90年代,只有24个人口超过0.25万人的城市。
19世纪初是美国经济的第一个高涨时期,工厂、铁路的兴建,让城镇涌入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国外移民,城市数量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迅速增加。19世纪20年代人口超过0.25万人的城市达到61个,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7.2%,美国城市化进入启动阶段。
虽然这一时期城市化刚刚启动,但美国东部沿海城市的港口、河流不仅为内陆农业产品出口欧洲提供了贸易中转站,而且为商人交换信息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奠定了基础。(www.daowen.com)
2.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及初步实现阶段(1830—1920年)
19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化率大约为15%,城市开始发展。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和西部金矿的发现和开采,许多矿业城镇应运而生,劳动力的需求,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加速转移。19世纪60年代,人口超过0.25万人的城市增至392个,城市总人口为620万,城市化率为19.8%,标志着美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间,制造业集中的美国东北部,与其他地区相比出现较大的差异,其城市化率为3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
内战后至20世纪初,美国大量新兴工业性城市涌现出来,公路通畅,城市人口大幅增长。19世纪70年代,城市数量增加到663个,城市总人口达到990万,城市化率达到25.7%,至此美国实现了初步城市化。[49]随着工业化向西部转移,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产业带,城市数量和规模均以空前的速度增长,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有2700个城市以及58个大都市区,城市总人口增加到5430万,城市化率达到51.2%,标志着美国已成为一个城市化国家。
3.迈向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1920—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红利使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加速推进,随着新移民的大规模涌入,美国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增。到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有140个都市区,城市总人口为9650万,城市化率上升到63.6%,向城市化高度发展迈进。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产业结构由基础结构向技术结构的转变,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交通和通信技术,也改变了经营者获得商业利益的思维方式和人们的消费偏好。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州际公路计划和住房补贴政策的推出,加快了产业和人口迁徙的地域范围,城市产业活动与人口居住在空间上逐渐扩展到了较远的郊区,缓解了市区产业和人口的高度集中,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城市呈分散型发展态势。
4.城市化调整完善阶段(1945至今)
20世纪中叶,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进一步上升,城市区域也日益扩张,构成所谓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50]1940年,美国几乎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内,1990年全国城市体系中有11000个城市,268个大都市区,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里。对于美国来说,“城” 与“乡”这两个传统的地域概念已不能准确地概括其人口的分布趋向,取而代之的是大都市区和非大都市区。此后,美国城市化水平仍在不断上升,至2005年,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80.8%,城市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5%左右,农村人口数量波动不大,已基本处于平衡状态。[5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城市郊区化,也称为“逆城市化”,它并不是指城市人口向农村回归,也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或大城市的人口向卫星城市迁移的倾向。郊区化不仅缓解了中心城市高度集中的人口、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而且使中心城市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这一时期,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95%左右,从业人员超过80%,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从1950年到2000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1.3亿,其中约77%居住在郊区。[52]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提出打造大都市连绵带,使城市和郊区的经济资源得到整合与优化,从而发挥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郊区化过程与都市区化过程是一致的,郊区化的加速缩小了城郊差别,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形成,导致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美国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10万的城市有878个,3万以下的小城市34000个,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20世纪末,美国形成了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表的都市连绵带,其中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国的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