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镇地区布局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

城镇地区布局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各地人口和经济发展素来不平衡,必然造成城镇布局地域上的不平衡,而且经济重心的进一步东移更加剧城镇布局的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有意识地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城市布局的严重不平衡状况。并且,中国城市和人口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还在不断强化。

城镇地区布局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

一国的人口、经济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条件决定了该国城镇的地区布局状况。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各地人口和经济发展素来不平衡,必然造成城镇布局地域上的不平衡,而且经济重心的进一步东移更加剧城镇布局的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东、中、西部城市的比重分别为52.3%、37.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有意识地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城市布局的严重不平衡状况。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于战备的考虑,对于福建和广东等“前线”地区,国家基本没有什么投资,而“大三线”和“小三线”地区则投入了不少资金,奠定了这些地区的钢铁、电力汽车制造等工业基础。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布局的不平衡性较之1949年有所改善,东、中、西部城市的比重分别变为35.8%、43.5%、20.7%,显著的变化是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大幅度减少,中西部地区则有所增加。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考虑经济效益,遵从“梯度开放”和“中心极”发展理论,投资重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同时还以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这些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等城市带,西部地区则发展缓慢,地区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大。到1998年,东、中、西部城市的比重又分别变为44.9%、37%、18.1%。这说明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又大幅度增加了,而中、西部地区城市的比重都相对下降了。[36]至2012年,中国东部地区拥有233座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6%;西部地区只有165座城市,占全国城市数量的25.2%(见表7-11)。

表7-11 2000年和2012年中国四大区域城市规模结构

注: 城市人口规模按非农业人口分组, 人口比例指非农业人口。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3)计算, 转引自关兴良, 魏后凯, 鲁莎莎, 等.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机理及其科学问题. 地理研究,2016(2)

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空间分布也反映了城镇地区布局的不均衡性。从表7-12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末,全国161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有73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占全国大城市总数的45.34%,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只有42个大城市,仅占全国大城市总数的26.09%,其余的46个大城市分布于中部地区;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东部地区只有7个,占全国的比例为13.73%,显著低于大城市的比例,而西部地区有小城市31个,占全国的比例为60.78%,显著高于该地区大城市的比例。也就是说,中国大量的城市和人口都集聚在东部地区较狭小的国土空间,城市的规模越大,越趋向集聚于东部地区。并且,中国城市和人口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还在不断强化。总体上看,中国城市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逐级递减的分布规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为发达的经济,而国土面积广袤的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也较为落后。(www.daowen.com)

表7-12 2017年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地区分布状况(个)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差异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我国城市地区布局的非均衡性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会依然存在。全国各地应结合本地经济和自然条件制定各自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比如,东部地区应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为主要目标;中部地区应适度扩大大城市的规模,增加其吸纳农村人口的容量,重点发展中等城市,适当发展小城镇;西部地区应以现有城镇为重点,调整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使城市的布局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