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特征介绍

日本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特征介绍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同时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日本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三次跳跃式的城市增长阶段,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较快提高。日本在城市化起步阶段,农民占日本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基本处于无地状态。

日本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特征介绍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日本城市化进程开始快速推进,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城市化水平就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日本城市化道路与其他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相比,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适度同步发展;工业化与技术革命是城市化的强大推动力;以大都市圈为主要城市化空间、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工业化、城市化及经济适度同步发展。日本从工业原始积累发展到规模工业经历了100多年,这也是城市化发展的100多年,工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因此,日本和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走的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1940—19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至少增长7%以上,从1960—1970年则以惊人的超过10%的速度增长,并于1967年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

第二,工业化与技术革命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早在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的纺织造船水泥等传统产业就已经很先进了,当时劳动人口向城市聚集,就是在“产业革命”带动下进行的。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末,重工业的发展成为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钢铁、煤炭电力和造船四大产业发展迅速。到了60年代,日本的产业经济方向由重工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经济,钢铁、合成纤维、炼油、石化、造纸等行业成为支柱产业。出口产品的需求,促使日本工业对劳动力的大量吸纳,加快了人口转移的速度,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同时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日本在完成城市化初级阶段后,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都同时在增加,但后者增加的速度较快。从1950年到1970年的20年间,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增加了1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加了17.6个百分点(见表5-13)。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加强重点领域科技研究,由政府牵头,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参与,形成三位一体的“移动科研体系”,让知识密集型产业稳步发展。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国外技术,带动了日本技术革命。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和技术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成熟,成为城市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后续动力。

表5-13 1950—198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和就业结构(%)

资料来源:王琥生,赵军山.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统计.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转引自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会.200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59.

第三,大都市圈是城市化的主要空间特征。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人口密度达348人/平方公里(2016年),比中国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2013年)高得多。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日本地形复杂以及空间资源有限,经济发展又是外向型模式,工业化也是政府主导型等原因,在日本太平洋东北向西南延伸的一侧高度集中了城市、人口,这一带也是高经济增长地区。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从东京,经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长崎,形成城市连绵区,三大都市圈,占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2011年,该区域人口达到700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61%,同时集聚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80%的经济总量,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枢地带。可见,城市圈(带)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城市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注重建立和发展城市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注重发展有条件的大城市特大城市,而且还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日本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三次跳跃式的城市增长阶段,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较快提高。第一次是在1935—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增加79个,由于战争原因,城市化水平下降;第二次是1945—1955年战后恢复时期,城市大幅度增加285个,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8.5个百分点;第三次是1965—1975年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城市增加83个,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0.9个百分点(见表5-14)。表5-15显示,1995年,日本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为559座,占全部城市数的84%,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39.6%,而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虽只有11个,却占城市人口的25.8%。(www.daowen.com)

表5-14 日本城市增长状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会.200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61.

表5-15 1995年日本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及其人口 (座,千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会.200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61.

第五,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日本在城市化起步阶段,农民占日本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基本处于无地状态。当时明治政府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通过土地改革,部分农民的土地要求得到了满足,阶级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率,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租佃制为主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障碍。为此,日本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以确定私有产权,落实“耕者有其田”为主旨的农地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农地的所有、利用、开发、交易、转用、管制、规划与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规范对象明确、规范条款翔实、可操作性强的日本当代农地制度。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城市化高度发达阶段,日本工业化发展迅速,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城市化也快速扩张,挤占了大量的农业用地,致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同时,离农人口剧增,农业生产者高龄化,农地抛荒现象严重。为此,日本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大量政策、法规以及采取有关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实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耕地保护与经营制度。[93]总之,在城市化进程中,日本政府不仅制定了相应的城市发展政策,而且十分注重采取城乡均衡发展的方针,既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