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分析介绍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以此为分界点,我们可以把英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80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增长到354.9万,城市化率达到33.8%,表明英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在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网络系统、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群也逐渐出现。英国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分析介绍

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首都为伦敦(London),人口890.8万(2018年)。2019年,英国总人口为6643万人,国土面积为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2]人口密度为278.4人/平方公里(2018年),[3]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80%,在发达国家中城市化程度位居前列。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不仅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诸多创新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范例,比如:英国的《城市规划法》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的制定与实行、“卫星城”及“田园城市”的建设与建立,郊区城市化的实现等,[4]都是全球首创。

在1750—1850年的100年里,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7%上升到54%,初步实现了城市化。1851—1901年的5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到77%,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以此为分界点,我们可以把英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5]

1.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从启动到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

1775年,英国出现了纺织蒸汽机,标志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始。在几个世纪的农业商业革命的基础上,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中叶在英国爆发。早在16世纪中期,羊毛纺织业就已经是英国的民族工业,羊毛出口占所有出口的80%。到17世纪初,棉纺织、采煤、炼铁、玻璃、造船新兴产业也有了发展,而英国的集中手工工场和分散的手工工场也极为普遍。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新兴的棉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然后,从轻工业重工业,从工作机器到发动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器生产体系。19世纪40年代,整个英国轻工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工厂制度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1801年至1841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4%升至28.7%,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产品价格低廉,税收沉重,农民流动的范围和规模很小。圈地运动后,许多农民因生活所迫而卖掉土地,许多被圈占的土地变成了牧场,耕地的减少,导致失地农民逐渐向城市迁移。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5%,1801年至1851年该比重由35%下降到16%。工业革命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等农业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粮食价格上涨,促进了农业的改革和发展。1821年,英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3%,从事工商业的却占48%,到1841年,从事农业的人口只有25%,而从事工商业的比例增至43%。[6]

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引起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变革,改变了英国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部一些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捷的村庄,逐渐崛起为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等。经济中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随着工业和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入城市。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1801年到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座增加到265座。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约130.3万,城市化率达到17%。180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增长到354.9万,城市化率达到33.8%,表明英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达到了1124.1万,城市化率达54%,城市化已基本实现。至19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77%。[7]

工业革命使一大批各具功能和特色的城市在英国迅速成长起来。与传统城市独自发展不同,一些基础条件好、具备优势资源、有利于发展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地区与城市,逐渐形成了城市密集地区,成长为区域中心的城市。在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网络系统、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群也逐渐出现。与此同时,城市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英国城市早期的作用局限于政治、行政、文化宗教等方面,而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城市成为国家生产、生活、娱乐、教育、培训和社会互动的中心。

2.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实现高度城市化阶段

1870年以来,英国工业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经济进入相对衰落和绝对发展的时期。首先,英国的纺织业由于大量原料依靠进口产品成本增高,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传统工业部门发展缓慢。冶铁、煤炭等工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下降。1883—1911年,南威尔士每名矿工的年产量由314吨下降到211吨。1873—1913英国国内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从1.2%下降到0.5%,同期,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4.6%增长为26.5%。1870—1913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由32%下降为9%。传统工业生产下降的同时,新兴工业及服务业却逐年增长。1890—1913年英国新兴工业仅占制造业的8.8%,产量却占18.6%,年均增长率为3.8%。同时,造船业、塑料制造业等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农业开始采用收割机、切草机、打夯机等耕作土地,粮食产量迅速大幅度地提高。1855年,英国每公顷小麦产量高达1840公斤,比法国高1倍,到了1870年,已增加到2020公斤。随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对农业造成冲击,英国农业开始进入较长的萧条时期。小麦和谷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价格不断下跌,1856年至1913年,农业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22.5%下降为6.4%。不过,农业萧条仅仅发生在种植业,而畜牧业发展速度则逐年增长。1874年至1914年牧场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由42.1%增加为55.2%。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在工业趋向于规模化、集中化的过程中,小工业繁荣的农村开始衰落,工业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劳动力随着职业的变化由农业农村向工业城市迁移,实现了职业、地域、身份的转变。1870—1900年约30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村,而畜牧业、园艺业、棉纺、煤炭、钢铁业的从业人口明显增加。1841—1911年,英国共创造了6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其中的52.2%分布在服务业及建筑业。英国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1901年城市人口增加到2540万,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到77%,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率先实现了高度城市化。与此同时,英国六大城市群逐渐形成,它们的人口规模分别为:大伦敦市658.6万、兰开夏东南部211.7万、西米德兰148.3万、西约克152.4万、莫西地带103万、泰因地带67.8万,总计1341.8万,占英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为52.8%。[8](www.daowen.com)

3.20世纪至今:城市化稳定发展与完善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60年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5%。由于经济多年处入低迷状态,1979年英国政府实行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刺激经济增长,当年经济增长率为3.1%。从产业结构来看,1950年至1997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降为1.4%;工业占比由48%降为22%;服务业占比由46.6%升为76.6%。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2.2%,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9]就业人数约40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8%。传统的工业部门包括冶金、纺织、造船等发展缓慢,而化工电子、仪表、航空汽车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2003年工程机械及同类行业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0.8%,交通设备贡献最大。英国制造业自1957年来一直处入增长状态,2007年达到峰值。近些年来,在英国的先进制造业领域里出现了一套新型多功能、拥有一定制造应用范围的平台技术。这些技术涵盖塑料电子、硅设计、可再生化学和用以替代各类金属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而且英国建立了全新的技术教育系统,使得科学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技术蓬勃发展,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此刺激经济增长。2013年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投资超过135亿美元,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经增加了一倍以上。

英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农业收入及农业在全球的地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英国1947年出台了第一部关于农业发展的法案,保障农产品的市场稳定,制定合理的价格,提高农业的回报率。1957年颁布了新的农业法案,调整了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干预程度。1965年政府白皮书中,明确鼓励小型农场的合并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大。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农业的振兴阶段,增加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劳动力,进而促进英国农业的发展。

目前,英国农业高度发达,步入了先进的现代化阶段。英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位于欧洲国家前列。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次于美国,领先其他发达国家。多年来英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1996年,英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1999年又下降到1%以下,2010年后则降到了0.5%。但较低的农业比重,并没有降低农业的基础作用。相反,农业所占的比重越低,说明单位农业产值所承载的国民经济份额就越大,农业的基础作用也越显著。大农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014年,英国的大农业提供超过376万个工作岗位,占英国全社会就业劳动力的13.4%,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为42.9万人,约占从事大农业工作人数的11.4%。[10]2015年,全英总人口为6578.9万人,农村人口1111.4万。农业劳动力47.6万,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5%,远低于欧盟国家5%的平均水平。农业产值239.4亿英镑,占全国总产值的0.6%。[11]

总之,英国政府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改革,使得它能够及时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中获益,从而带动了包括金融业、商业、旅游、保险在内的所有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英国在20世纪已经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了。1901—197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从77%增长为77.1%,其间城市化水平在77.86%上下波动,变化不大,这主要是两次世界大战等因素造成的。从1975年开始至2005年,英国城市化水平由82.7%提高到89.7%,30年提高了7%,城市人口由3934.5万增加到5453.4万,增加了38.6%,农业人口则从1047.1万下降到613.4万,下降了41.4%,[12]城市人口比重重新进入上升通道。

20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城市化出现明显的分散特征,表现为:如果从总体水平看,城市化比重是上升的,但从大城市人口数量看,其比重则是下降的,而中小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都趋于上升。比如:英国七大城市中,除了伯明翰和伦敦,其他五个大城市2005年的人口数量比1950年的少,城市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的37.7%下降到2005年的29.1%(见表5-1)。

表5-1 英国七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及城市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5 revision.New York:United Nations,2005.

英国在实现高度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差别逐渐消失,其城市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增长,更是城市人口分布的优化和调整、城市管理体制的完善、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建设。比如:1975年自来水、电视已经全面覆盖英国城市和农村,自来水和电视家庭使用率分别达到100%和93.6%;1991年至2004年高等学校的入学率由31.04%上升到60.13%;1975年到2005年每千人电话主线的数量由235条上升到528条。[13]除基础设施和教育之外,更完善更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英国城乡人口中全面铺开,城市和农村基本上都实现了现代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