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的尝试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对云南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发现,云南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专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生产企业也主动采取产学研联合方式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针对市场化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线上平台建设不够等问题,我们应善用外力,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全省纵横联动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1.基本情况
(1)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出现雏形
昆明市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初步形成。近几年,昆明市打造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7 个,构建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11 个,认定重点科技服务机构60 家,引进业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 10 家,搭建了线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昆明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临沧市高度重视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截至 2018 年底,全市 8 县(区)共有 5 县(区)建立了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实施了“滇红茶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等省、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0 余项。制定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措施 4 项。2019 年 5 月,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针对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等瓶颈问题,集成应用绿色能源、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林特资源高效利用、现代信息等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推进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
(2)专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亮点纷呈
专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利用独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分别呈现不同亮点。
五华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依托云南国融智创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孵化了奇技科技等一批企业,实现了人工智能 + 交通安全、人工智能 + 环保监测等应用领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天津大学(云南)技术转移中心依托天津大学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在云南构建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与国际技术转移四大平台,特别是引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 18 研究所与玉溪高新区合作共建“新能源电池检测中心”,助推玉溪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中科合创科技成果评价云南分中心在科技成果评价、成果信息推介服务等方面开展了若干活动,促进了后续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玉溪红塔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依托云南迅飞科技有限公司承建和运营,成功打造了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临翔区、凤庆县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引进省外先进技术,服务当地企业和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引入海力特集团 “云雾栽培”智能植物工厂技术在临沧开展特色中草药、果蔬种植及配套深加工,助力临沧脱贫攻坚工作。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建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在蚂蚁堆乡捐建了蚂蚁堆茶厂,将纯净可控发酵技术(纯造普洱技术)运用到普洱熟茶的发酵生产。
(3)生产企业主动参与成果转移转化
滇红集团等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以及成果转化方面开展合作。凤庆庆丰核桃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解决坚果类蛋白质提取中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滇红集团还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组建了“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红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发 CTC(红茶颗粒) 新产品,引入福建乌龙茶研发团队,利用小米、国药、广药等渠道开拓国内外、线上线下市场,推进高品质云南红茶研究开发,缩短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推动云南红茶产业发展。
(4)脱贫攻坚受益于成果转移转化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新联村是一个以核桃、茶叶、畜牧业为主的典型山区贫困村,也是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挂钩扶贫点。近几年,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结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进推广饲料巨菌草种植,为养牛提供了优质饲料。目前新联村巨菌草种植面积达 1200 亩,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村民广泛好评,有效推动了全村的畜牧业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扶贫示范效应。如今,新联村已经脱贫。按照“脱贫不脱钩”的要求,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延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扶贫的思路,开展核桃病虫害防治,核桃林下种植三七、重楼等中药材,发展生物质能,养殖乌骨羊、黑山羊等方面的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尝试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科技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多措并举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助力创新型云南建设, 助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 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云南分中心作用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是 2015 年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建立的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落户于上海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杨浦分园。该中心是目前市场化程度最深的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经过近 5年的发展,在国内已建立 16 个分中心,在海外建立了 17 个分中心,牵头成立了中国技术转移联盟,汇聚了科技服务机构 200 余家,参与了临港人工智能制造园区等园区的合作。中心由上海市科委直接指导和扶持,委托上海东部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 ;将人才培训作为基础,建设了国家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常态化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对优秀的科技成果进行投资,深度参与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并从中实现收益。
2015 年 9 月,云南省科技厅与上海市科委在大理举行 2015 年滇沪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云南分中心落地云南,设立在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下一步将结合云南特点,借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成功的运营模式,与云南蒙正企业孵化器管理公司等企业合作运营好云南分中心,积极推进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建设,组建云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
(2)构建全省纵横联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建设和完善突出云南特色、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市场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全省纵横联动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纵向体系:与 97 个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3 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以及各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密切联系和互动,建立健全省市县(区)三级技术转移工作网络,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横向体系:择优遴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园区、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强横向技术转移服务资源整合。
(3)壮大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引进,完善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发展机制,提高云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员的能力。
引进培养并重。注重将引进高端技术转移人才和培养本土高水平人才相结合,依托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围绕支撑特色产业,培养引进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和团队。
加强高校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有关专业、课程,开展技术市场管理和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后备人才培养。
强化社会培训。借助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优势培训资源和经验,开展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人才队伍建设。
(4)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线上和线下平台
借助“云上云”“互联网 +”等行动计划,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依托市场主体,全力打造全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
线上平台。参考上海绿色技术银行、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等国内成功平台的模式,建立服务于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对接的线上平台。
线下平台。建立包括优秀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收集与需求登记、技术转移对接洽谈等内容的线下平台。
(5)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支持力度
积极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财政资金投入,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型创新企业。
加大财政投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重点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省财政资金对引进先进技术成果的企业,按照技术交易实际金额的 20%、最高不超过200 万元给予奖补 ;对云南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将科技成果在省内完成技术交易的,按照技术交易实际金额的 20%、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给予奖补”的政策规定。
推动社会投入。引导信贷资金、创业投资资金及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技术转移转化早期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引导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引导保险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保险品种。鼓励银行探索股权投资与信贷投放相结合的模式,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服务。
(二)贵州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的尝试
1.科技成果转化总体进展和成效
2019年,42家单位共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617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为34562.48万元,签订合同数前三位的单位分别是贵州大学、铜仁学院和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所,分别占总数的18.86%、18.68%、14.35%;签订合同金额前三位的单位分别是贵州大学、贵州省地勘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和贵州医科大学,分别占总数的20.26%、13.21%、10.97%,42家单位平均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为21.37万元,同比增长32.51%。
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现金和股权收入490.20万元,同比下降30.02%,奖励个人部分为76.77%、单位留存部分为23.23%,其中奖励给研发与转化主要贡献人员的现金和股权占奖励给个人部分的65.38%。
2.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做法
(1)结合贵州特色和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
根据本省战略及市场需求,积累大量高价值科技成果,不断探索成果转化有效途径。白酒酿造是贵州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贵州大学通过与贵州岩博酒业的成果转化合作,使得2019年公司的销售额超过4亿元,提供了700多个就业岗位,还利用酿酒酒糟,间接带动1950户6840名村民发展养殖,助力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贵州医科大学长期立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获得了多项专利成果,以680万元价格专利转让给上海一家医药公司。(www.daowen.com)
(2)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通过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规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遵义师范学院设立专职的产学研发展中心,负责科技成果推广和大学科技园工作。2014年至今,遵义师范学院与遵义市汇川区、绥阳县多家生猪养殖场合作,将学校山地健康养殖技术“利用中草药替代饲用抗生素”成果以技术转让合同的方式提供给生猪养殖场,累计销售额400多万元,利润达到92万元。
(3)推动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发挥服务支撑作用
注重技术转移团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贵州医科大学联合5家直属附属医院,共同出资成立了贵州医科大学医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学校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促进了医药类、医疗技术类、医疗器械类成果的转移转化。贵州省地勘局地质科学研究所以总工办、地质成果管理科和综合研究室,作为全院成果提升和成果转化的职能部门,全面履行各类成果的质量监控和成果应用转化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专门的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心,已完成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相关事业单位委托服务的20个项目,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成果转化动力
在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的大环境下,部分单位积极探索以技术、专利入股或技术股+现金股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如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与企业合作成立新公司,以专利、技术、科研成果方式占15%分红股份,享受分红,公司每年支付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分红股不低于30万元。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知识产权评估入股+现金入股等方式于2017年成立贵州迈博润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12月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转让了公司18%的股权,使原始团队的资产价格翻了3倍,科技人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5)毕节市三管齐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供需矛盾一直存在,企业急需的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解决,高校院所做出的科技成果又无企业可以承接转化。为有效打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毕节市科技局三管齐下,从需求端着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①以企业为主导建立“技术需求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市科技局通过“千企面对面”等活动,深入企业调研,广泛征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 技术,建立“技术需求库”,找准“痛点”,定向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收集各领域技术需求共计196份。
②大力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揭榜挂帅”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把“卡脖子”技术凝练成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进行张榜,谁有本事谁揭榜,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该制度,先后整理了5类技术领域“揭榜挂帅”项目,以此择期向社会公布。
③探索赋予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措并举,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希望以此解开长期束缚在广大科研人员身上的“绳索”,毕节市科技局结合实际,正在草拟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相关文件,以此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释放更多创新创造活力。
3.省草业所组建股份制科技型企业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省草业所聚焦优势技术领域,采取“企业+技术+资本”的运行模式,通过组建股份制科技型企业,积极探索科技人员自主转化科技成果的新路子,取得显著成效。
(1)组建公司搭建转化平台探索多样化入股模式
省草业所联合贵州松桃星旺现代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双方本着互惠共赢、诚信合作的原则,共同组建了贵州金农富平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省草业所以科研影响力、科技活动及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占股20%(其中科技成果占30%)+自然人现金股29%+星旺公司现金股51%,自然人中科技人员占比达92%。采取现金入股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更反映出科技人员对政策的认可、对企业的信任,同时省草业所通过科研影响力、科技活动及研发成果分配到股权,也体现了科研院所的价值。自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分红300万元,其中合作企业累计分红153万元,省草业所分红60万元,科技人员分红87万元。
(2)创新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为激励创新、吸引人才,公司制定了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的《薪酬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开发奖励办法》等管理方法和制度,改善不合时宜的用人制度,努力做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先后聘请省草业所12名科技人员兼职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管理,组织3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公司项目运行及产业服务,其中博士4人、硕士11人,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15人。科技人员通过兼职、签订单项项目实施协议、科技服务等方式利用公司平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创收,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并激发科技人员创业热情。
(3)结合产业需求抢抓发展机遇
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公司围绕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对技术需求这条主线,积极搭建平台。建办公楼760㎡,改扩建存栏8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1个,建存栏1万羽肉鸡养殖场1个。联合省草业所30余名科技人员和地方研发人员,申报和实施科技项目和产业项目8项,建良种繁育基地1309亩,高产饲草核心示范基地2127亩。2018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的股份制科技型公司,成为省农科院产学研用结合的成功模式。
(4)助推草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结合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产业导向,公司同政府、企业、农户近距离接触、互动,直接了解产业政策、企业和农户的技术需求,指导建设高产饲草生产基地34771亩,改良混播草地38398亩,带动全县养牛17820头,养驴718头,养野鸭86万羽,养羊8300余只,带动实现经济效益950.25万元,惠及农户4283户,技术覆盖率达91%,草地生态畜牧业服务能力实现新突破,有效推进了松桃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带动周边112户农户种植高产饲草,公司定点收购,累计收购金额93.06万元,户均收益达0.83万元;与松桃县甘龙、黄板、盘石等乡镇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用于良繁基地、高产饲草基地、养殖场建设,累计支付土地租赁费163.46万元,368户农户收益;公司采取企业领路、农户参与的运行模式带动农户参与务工,累计发放草种生产、牧草栽培、饲料草加工、围栏建设、畜禽养殖等劳务费469.46万元,惠及农户1213人次,为巩固松桃及周边县、市贫困村的脱贫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黔东南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新成效
黔东南州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黔东南州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改革,不断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力度,为促进黔东南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组织实施“纯天然植物染料在苗族蜡染技术中的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等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13项,获补助资金1130万元。
二是大力拉近技术市场供求两端距离,有针对性促成供需双方签订技术合同,截至目前,全州技术合同登记完成227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3.07亿元;申领科技创新券13项,获补助资金352.5万元。
三是积极引导我州酸汤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有效推动酸汤生产规模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推进“凯里酸汤”集体商标注册工作,启动《凯里酸汤·红酸汤》《凯里酸汤·白酸汤加工技术规范》等4项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举办了“凯里酸汤”品牌设计大赛,打造“凯里酸汤”区域品牌,促进“凯里酸汤”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四川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的尝试
1.部分县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
(1)乐山多举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近年来,乐山市科技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著。一是强化成果转化基础。全市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增长,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2400余人。创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0家,共有22家企业与33所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5个。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十三五”以来,全市R&D投入总计突破55亿元。二是优化成果转化环境。乐山市获批全省第一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综合试点城市,组建了“乐山市盈创源科技投资基金”和乐山市商业银行高新区科技支行,累计为11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信用贷款17132万元。全市科技服务业稳步发展,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由22家增长为26家,营业收入由30亿元增长为50亿元,年增长率超10%。三是量化成果转化实效。近年来共组织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7项,促进光电信息、先进材料、绿色化工、食品饮料、数字经济等产业转化科研成果150多项,累计带动销售收入100亿元。多晶硅生产规模成为全球第三,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生产成本全球最低。稀土、钒钛钢铁、特种钢、高纯金属以及太阳能光伏等新材料与新能源得到长足发展,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凉山州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把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核心任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培育优势产业、扶持重点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切实找准科技工作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政策引导拉动,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凉山州委、州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提出了5项基本原则、三大重点任务和5项政策措施,把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矿冶和社会事业等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列入我州八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意见》的出台为我州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特色产业的重大成果加速转化。
二是依靠项目支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寻求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新举措,主动为企事业单位宣传科技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省科技厅的对接,组织实施能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省、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正在加快实施“红土镍矿综合技术应用”“津巴布韦烟草优良品种引进及先进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美洲大蠊大品种培育及系统开发成果转化”等11个省级和22个州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尝试
(1)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过去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计划经济行政管制思维,凡是科技成果,不管其成熟度如何,都应该得到转化,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思维的产物;二是片面理解供给需求,不少人认为,科技有多大产出,就应该有多大需求;三是片面强调企业自身行为,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自身就应该顺应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大力提升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价值含量。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是在政府引导下,由供需关系共同决定的市场行为。这个市场不是由科技成果供给方决定,也不是由需求方企业决定,而是由科技成果自愿提供方和自愿购买应用方共同决定。同时,科技成果转化要受到技术成熟度、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等因素制约。
(2)做大做强做优高新技术服务业
一是加强高新技术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及机构整合工作。瞄准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大数据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企业管理服务等高新技术服务业领域为重点,坚持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与专业机构资源整合相结合,切实完善服务业务和产品。二是加强标准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产品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精准化的思路,发挥产业集团自身专业队伍与资源整合优势,围绕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初创阶段的各种要素配置和规范化管理服务需求,开展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促进企业孵化和成长,形成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3)研究出台市级层面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指引
加强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围绕成都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加快建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究制定市级层面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的相关意见。一是系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深刻领会和把握文件要求,围绕成都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精准医疗、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以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重大颠覆性技术原始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目标,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在蓉布局一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吸附创新资源聚集。二是加快完善地方相关政策。对接国家相关规划、指引和意见,研究出台成都市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指引,明确鼓励建设创新平台的领域、方向、条件及要求等,促进产业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体系化、服务网络化。同步研究制定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扶持办法,从平台建设、平台运营、设施设备共享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4)推动校院地企协同创新
发挥产业集团产业服务资源和优势,联合电子科大、川大、西南交大、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在蓉高校院所,建成一批技术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商品化试制,加快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一是探索建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充分发挥产业集团在创业投资、成果转化、项目孵化方面的专业优势,联合电子科大、川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在蓉高校,合资组建公司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具有孵化投资功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形成以科技成果项目为核心、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支撑、以合资合作为纽带的校院地企发展共同体,加快孵化以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为代表的成果转化项目群、企业群,培育产业集群和一批上市公司。二是推动科技成果分割确权,集聚高新技术项目资源。发挥产业集团在创业投资、科技小贷、科技担保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优势,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并在产业园区落地转化的投补联动、投贷联动、阶梯式投资互补等机制,明晰成果产权,激发转化动力。三是做好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运营。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运营经验,切实做好电子科大大数据、华西医院精准医学、哈工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中科院先进光电技术等产研院的建设与运营工作,强化市场化运作和加强专业化管理意识,着力构建集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对接、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技术转化平台,促进一批成果在产业园区孵化和成长。四是推动共建创新研发转化平台。结合相关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定位,主动对接在蓉高校院所,围绕优势学科,积极共建新材料、智慧能源、轨道交通、大数据等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学科性公司、中试转化基地等创新研发转化平台,切实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效互动、深度融合。
(5)支持建立具有专业优势的创新孵化服务平台
针对现阶段大多数创新平台存在的服务方式单一、投资功能缺失、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通过组建和改造现有服务机构等方式,形成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孵化平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支撑科技型初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并加快成长。一是加快建设“孵化+投资”综合服务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建成一批具有投资功能的产业创新孵化平台,对进入平台培育的种子期项目给予精准孵化,同时解决项目的小额资金需求,提高项目存活率。通过项目的成长,由此平台获取相应收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链。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与“孵化+投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协同,重点针对相对成熟的项目和较大额度的资金需求,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组建基金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投贷联动等方式,解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同时,积极发展股权质押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合同担保等创新型担保业务,针对科技型企业各个阶段的特点做好融资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