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质量标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明确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方向等的基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首都信息产业和知识服务业发展,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商业伦理观念,富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现代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与知识管理方法,具备有效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商务大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运营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从事信息系统应用、信息采集处理、商业决策分析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的质量标准中,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后,专业课程群质量标准要明确培养规格,其中明确专业课程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确定。质量标准为专业课程群建设提供质量要求及评价维度的参考,为专业培养人才提出质量基本要求。质量标准也是专业课程群建设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培养规格
教育部相关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专业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学生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学分,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基于学科要求,信息管理专业要求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信息管理信息系系统专业是管理科与工程类下的专业,学院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群建设侧重商业数据分析方向。适应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分析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商业伦理观念,富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有效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商务大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运营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互联网企业从事信息采集处理、商业决策分析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① 知识要求:掌握信息管理系统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相关技术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知识,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了解信管相关领域的国际趋势或研究成果。能够理解商业伦理的相关理论,能够辨识商业行为与决策的合规性。掌握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能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具备商务数据分析及IT运维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方法。
② 能力要求:具有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综合利用管理科学、信息技术解决相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思维,能够辨识并确定关键问题,能够通过合理分析及论证作出理性判断。具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能力,具有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口语交流与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并与团队中的其他人进行有效协作。具有定性定量分析能力,具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 素质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拥有良好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有较高的数据分析及数据管理的专业素养,为企业输出高素质的数据分析及IT运维管理人员。
④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群的课程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部分,是在通识课程基础上按照专业要求设置的。
a. 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包括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个部分。
专业必修课是专业依据国家学科指导的要求按照专业要求的知识领域,根据具体定位和办学特色而设置的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统计等知识领域。
专业课程包括限选和任选两部分,专业限选课是专业学生依据本专业定位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群的必修课程由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运筹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规划组成。限选课程由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商务建模与决策、互联网软件开发、商务智能、数据分析与预测组成。专业任选课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并与专业主干课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及延续,任选课包括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模块的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与预测、社会网络分析等课程;IT服务外包方向模块的互联网软件应用、IT项目管理和网站运营与管理等课程。
b. 实践教学部分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培养实验技能和设计技能,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模块,也为提高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奠定基础。实践教学包括:分散实践环节和集中实践环节,其中分散实践环节有IT运营管理应用实践、数据分析与决策应用实践、商务研究方法及实务4个部分,集中实践环节包含: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个部分。
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要借鉴国外经验,尝试校企联合培养,产学合作实现培养目标。认识实习是通过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实习,让他们感受和体会专业方向岗位能力要求,使他们对专业岗位需求需要的能力有所了解。专业综合实践中将设计相关能力方向的任务,组织学生利用课程群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专业能力,进行解决实际商务数据分析及IT运维方面的问题的实践,深入运用所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毕业实习是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岗位实践,运用所学快速适应和提升专业能力,适应企业需求。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指导教师由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通过对选题、开题、调研、设计、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调专业规范,强调专业符合度。
(3)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应具有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特点,由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人士负责,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队伍中有一定数量的师资具有海外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鉴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应用性的特征,应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在课程群建设中鼓励引入企业进课堂。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应掌握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严格执教严谨治学,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等企业实践,具有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意识及能力。(www.daowen.com)
专业要建立教学梯队,在课程群建设中要有团队负责人,课程群的教学要有为实现能力要求的培养目标而统一设计和协同的教学。严格主讲教师及课程团队建设,健全对教学工作的标准要求。
(4)教学条件
① 信息资源要求: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纸质及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专业教学所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所需的中文及外文电子资料库,校园网及网络资源要方便师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相关教学及科研活动。有相关的网络慕课资源作为相关专业教师提高素质能力的支持,根据培养要求研究教材需求,同时提供专业课程教材及教参资源。
② 教学设施要求: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需要配合软件环境的课程应配齐所需的特定教学设施、设备和软件等,通过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实践教学基地来满足应用型教学的需要。与相关行业企业配合展开实训和实习,建设满足实践教学和保障学生能力培养需要的实训教材或指导书。提供符合专业课程建设需要的网络教学环境,如网络学堂、课程公共号资源。
③ 教学经费要求:教学经费要求保障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教学经费的投入,满足专业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经费应包含师资队伍建设费用、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专家聘请经费等,如上教学运行费之外还要保障相关教学评估费用。教学经费要保证在年均经费的基础上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而配套变化。课程群建设经费是以课程群针对能力培养目标而设立的,经费的使用要本着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进行课程群中课程整合和建设。
(5)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规范、教学效果、质量保障。
① 教学规范:教学要根据学校定位,制定符合城市功能及应用型要求的培养方案,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在大纲的指导下,要有教案配合完成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记录教学情况,完成基本的教学文件、教学档案,并按要求妥善管理。教学文件按照学校的要求包含教学文件和课程档案,每门课程的教师要认真做好过程评价与学生教学和指导,完成相应的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和相关教学活动总结等。在信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要以课程群负责人为核心,整合课程群内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教学考核和教学成果,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② 教学效果: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要完成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并有较好的评价与应用。
课堂教学效果及实践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专家评价几方面进行,作为教学考核、教学奖励和职称聘任的依据。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作为教学效果考核的综合指标。招生、生源规模等也可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就业率不低于平均水平,毕业就业和创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高,学生就业适应岗位的能力较强,有良好的发展机会。
在专业培养方向课程群建设中,课程群中的课程建设要以课程负责人为组织者,建设的教学效果要要达到学校的课程建设标准,有较好的教学评价和效果。
③ 质量保障体系:课程群建设的教学质量保障目标要依据本专业建设培养目标,以教学规格、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规范和教学效果等作为质量保障的保障维度。
教学过程要有完善的教学监控机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学文件、课程资料规范性、课堂管理等进行评价。评估方法遵循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进行,如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
课程群建设要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及反馈,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社会评估,课程群建设应根据评估反馈,对课程群建设的方法、手段进行调整和完善。
课程群可以根据专业能力要求,对课程群的培养能力要求进行提炼,对能力要求的维度进行细化,并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及实践环节设计相应的能力培养训练。并可选择第三方进行课程群专业能力培养情况的评价。
完善专业培养的持续改进机制,使质量监控的结果被及时用于教学和培养工作的改进,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实施的有效监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提高,保障人才符合和适应社会需求,保证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质量保障需要全员参与,在良好运行的保障机制下持续改进组织体系,保障质量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