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任务与情境下对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其定义了学校教学的质量标准,反映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通俗地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一所大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它是对于大学培养对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的回答,也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大学使命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和逻辑基础,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使命的落实和具体体现,大学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大学使命,就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与之相对应。大学使命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反过来,学校的培养目标亦可以反映出大学使命的内涵。
一所大学的使命,通过其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作为载体进行呈现。为什么建设这个专业?为什么不设置那个专业?要回答这些问题均离不开对学校使命内涵的深刻理解。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兼顾社会需求与学校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学校,其使命不同,专业建设任务不一样,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也不应该相同。例如“985”、“211”等重点大学要着力于培养业界领袖、学界翘楚,开展事关国家整体利益的全局性与前瞻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努力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而众多的普通地方高校则应更多地肩负起培养业界骨干及社会中坚力量的责任,以推动和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推动知识的创新应用,着重在本区域充分发挥大学的功能。表 2−2−1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展示了上述区别。(www.daowen.com)
表2−2−1 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使命、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