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教师最无可替代之处在于: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17]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是大学教师乃至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个性鲜明的学生、强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单靠教师单打独斗远远不能完成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系统性、科学性极强的工作,教师合作是必然趋势。
教师合作是为了改善学校教育实践,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师之间形成自愿、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合作的目标是改善教育实践,实现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进而推进学校变革[18]。而教师合作最现实也是最有成效的途径就是成立教学团队。
目前,关于教学团队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主要集中于“教学团队概念界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教学团队运行管理、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等几个方面。在中国知网上以“教学团队”作为主题词查询,除 2007年之前的数十篇论文外,2007年之后的论文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以及各省市颁发的有关质量工程的文件或原则意见的影响,在研究与实践中呈现出与上述文件颇为一致的趋势。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在建设内容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教育部有关“质量工程”的文件从国家层面规范了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及作用。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立项建设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更是指引了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内容及方向。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遴选,对各高校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等发挥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时,第一批遴选出的100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像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教学团队、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教学团队、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等均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及知识协同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性经验。
除此之外,教育部鼓励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设校级、省级教学团队。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各省市、高校都积极投身于这一活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7颁布了“关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意见”,确定了在“北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在此原则意见中指出“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2)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4)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5)资源整合的原则;(6)团队水平整体提升的原则”。(www.daowen.com)
除上述遴选出的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外,各高校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涌现出很多典型案例,成为教学团队建设的优秀教学实践。例如:
西北大学在建设教学团队时确定了其基本建设原则[19],即:(1)将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作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支撑;(2)将基础课程(课程群)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3)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4)将推动教授上讲台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5)将教研项目与教学团队捆绑建设。
天津工业大学对教学团队的绩效考评包括年度考核和建设期满后的验收考核[20]。其中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由13个一级指标下设35个二级指标组成,定量评价主要包括团队所属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评教、指导学生获奖和发表论文、教学研究项目、教材编写、科研工作等9项一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下按不同档次团队设立不同的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标准;定性评价主要包括团队组织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保障 4项一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下设立主要观测点及具体评价标准。建设期满,验收考核以目标考核为主设立考核指标,对建设期满后教学和科研标志性成果的获得情况,分别按不同档次级别的团队设立合格的最低标准。以四年为建设周期,达到期满合格标准,同时年度考核合格次数不少于3次的,才能视为最终合格。
华中农业大学提出课程组、系列课程、“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等思想,实施课程组制度,组建教学团队[21]。授课面向较广的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或者同属一个学科方向、内容体系紧密相关的系列课程的授课教师组成一个课程组。课程组一般为5~10人,负责组织本课程组成员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培养青年教师,规范教学文件,组织教研活动,研究教学问题,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等。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有许多学者还研究了团队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协同问题,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这对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能力及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无疑均大有裨益。例如,工科实践教学团队效能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22];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2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24];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研究[25]等。这类文献虽然目前尚不丰富,但由于其关注了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以及教师的能力提升及团队可持续发展问题,因而在未来应该会受到更多高校及专家学者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