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化进程下的异军突起的介绍

市场化进程下的异军突起的介绍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市场化进程是从农村开始的,被誉为中国农民伟大创造的家庭承包经营制拉开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序幕。这是因为在价格双轨制下,市场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允许企业把超过计划生产部分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这就为乡镇企业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等要素供应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报告吸收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营养,历史性地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化进程下的异军突起的介绍

我国市场化进程是从农村开始的,被誉为中国农民伟大创造的家庭承包经营制拉开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序幕(尽管当时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人们已经开始自觉参与市场活动)。与此同时,中国农民的另外一个伟大创造出现,即乡镇企业开始兴起。在乡镇企业兴起的过程中,家庭承包经营制为其提供了内在动力,即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社队农民创办乡镇企业提供了资本积累,也解决了乡镇企业的劳动力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家庭承包经营制是乡镇企业兴起的内在动力。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向是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种体制转变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也就是双轨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提出了双轨经济体制,即同时允许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在各种形式的双轨经济体制中,价格双轨制(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对乡镇企业在农村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在价格双轨制下,市场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允许企业把超过计划生产部分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这就为乡镇企业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等要素供应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乡镇企业的生产并不纳入国家计划,国家不保证其原材料、能源和机器设备供应,而正是这种体制外的生产资料市场,满足了乡镇企业这方面的要求。[2]

在我国,与价格双轨制对应的是卖方市场。卖方市场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见到的最基本的经济现象之一,也是市场化程度依然不高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卖方市场还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市场背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1984—1991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处于短缺状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人们长期被压制的生活消费性产品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3]这就为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条件。虽然一般来说,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较差、缺乏竞争力,但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只要生产出来,销售就不成问题。于是,乡镇企业仍然能够生存和不断快速发展。[4](www.daowen.com)

另外,在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的时候,社区政府依然积极参与乡镇企业的经营运作,此时的乡镇企业政企合一制度能够比较有效地理顺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节约乡镇企业的交易费用。国内市场化程度不高,就需要国际市场的帮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勇敢地走出国门,从而也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南方谈话中针对社会上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潮以及“双轨制”格局下“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重新抬头,做了大量的理论发言。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报告吸收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营养,历史性地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空间扩大,企业运行方式变迁,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走上正轨,其他混合所有制企业相继涌现,这样也就给乡镇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更规范化的竞争方式和更激烈的竞争程度使得乡镇企业在新的市场体制环境下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另外,市场化程度提高,要求政府逐渐让位给市场,于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效应不断弱化,地方政府也开始从乡镇企业中逐步退出。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有明晰的产权,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因此乡镇企业创办时的模糊产权和家族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了,给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困难。[5]1997年以后,随着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政企合一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民营化改制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