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央改革思路相一致,中共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也率领农民群众,在农村进行了改革试验。1978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土地干裂,群众靠解放军开汽车送水吃,秋种遇到严重困难。在严峻形势下,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拨乱反正、纠正农村工作左倾错误的同时,决定把集体无法播种的土地借给农民种麦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这样,立即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地区出现了男女老幼齐下地的景象。他们采取点种、干埋麦种等方法,终于完成了秋种任务。当年11月,由于借地调动的积极性,加上下了一场及时雨,农民们普遍获得丰收。
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借地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的启发下,有些地区的基层干部带领群众突破旧体制的限制,采取包干到组和包产、包干到户等做法进行农田管理,克服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促进了生产发展。中共安徽省委支持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这种创造,并在源县、六安专区和风阳县进行试点。与此同时,中共四川省委,针对四川省农业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极大破坏的现实,在全省农村实行“放宽政策”,实施“休养生息”的方针,扩大农民自留地,支持农民搞包产到组。在两省省委领导下,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试验,拉开了我国农业体制改革的序幕。(www.daowen.com)
1979年1月,在中共中央下达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文件中,着重规定了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等内容。这些规定推动了农村正在进行的经营体制改革试验的进程。安徽省在这两个文件推动下,从1979年1月起,扩大农业体制改革的试验范围,在生产责任制进行得比较快的肥西县和风阳县,允许生产队打破土地管理使用上的“禁区”,实行“分地到组,以产计工,统一分配”,有些生产队则继续进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试验。到1979年冬,全省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已达到生产队总数的61.6%。四川省从1979年1月起,进一步鼓励一些生产队进行包产到组和以产定工、超额奖的试验,并在全省扩大试验的范围。到1979年冬,全省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已达到生产队总数的5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