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流通行业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汽车经销从最初的以国有物资系统、机电系统、汽贸系统、生资系统为主导下的多品牌集中式销售,向拥有多种混合所有制的品牌专卖经销方向发展。品牌经销商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少到多、从点到面的成长过程。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是最早开始建立汽车经销商网络的厂家之一。从1999年开始建立第一个由厂家授权、具有4S功能的汽车品牌专卖店,即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销售(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掀开了中国汽车营销领域新的一页。汽车品牌4S店的经销模式,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中国汽车经销商发展初期,由于经销的汽车品牌品种少,资源有限,汽车销售火爆,产品供不应求,经销商的利润丰厚,投资回报迅速。厂家在经销商的选建模式上,采取的是厂家品牌授权制,所以要成为汽车品牌的经销商,可谓一店难求。
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汽车产品开始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国内的汽车生产厂不断扩充规模和产能,而国外的汽车生产厂家也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随之而来的是厂家为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地发展经销商数量和规模。很多投资人看好汽车经营项目,积极争取与厂家合作,甚至很多没有任何汽车行业经验的投资人也盲目跟风。一些投资人认为,投资品牌4S店项目可以得到厂家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即使新车销售经营利润很低,售后服务和土地的增值也可以弥补回来,对投资风险估计不足。因此,经销商的网络招募报名十分火爆,竞争异常激烈,最典型的当数2003年宝马轿车品牌经销商招募,首批经销商名额只有24家,而报名的经销商数量却达上千家之多。当时,加入知名品牌经销商的队伍,成为市场投资者的追逐目标。
正是在这种产品资源和社会需求供需失衡的背景下,让厂商双方的运营都非常顺畅,各自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个阶段厂家与商家关系是和谐与紧密的。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人们对汽车品牌的美誉度、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能力等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挑战,汽车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经销商利润逐年下滑。有些老经销商新车销售利润很低,仅靠售后服务维持经营,而一些新经销商的经营更是举步维艰,甚至出现了经销商退网的情况。此时的汽车经营项目,被当作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一些汽车厂家在招募经销商时,投资人的积极性远不如以前,甚至出现个别区域无人报名的尴尬局面。在此背景下,厂商合作遇到了挑战,厂家与商家的关系开始出现波动和不和谐的声音。
近年来,每当遭遇市场低迷、经营困难的时候,国内汽车厂家不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包括进口独资),不论是豪华品牌还是普通品牌,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经销商的投诉或维权,一些商家提出“利润补偿”或“暂停销售”等要求,严重的还出现了“集体退网”,甚至对簿公堂的事件也屡屡发生。虽然厂家与商家最终多以谈判沟通、互谅互让的方式平稳解决了问题,但这毕竟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合作中的波折使大家开始冷静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对问题的处理更加理性,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厂家和商家的关系逐渐朝着平等、尊重、理性的方向发展。
(1)厂家方面的变化
厂家开始完善和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体系化,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形式与商家开展对话交流。(www.daowen.com)
厂家在沟通意识上更加主动和自觉,以真诚、平等、尊重的态度,倾听商家的诉求和建议,并及时回复解答,避免产生误解。
对于一些涉及厂商利益的政策调整、制度建设、渠道管理等敏感问题,厂家决策和处理时更加谨慎和务实,并积极借助行业协会这个第三方平台,与商家开展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化解分歧,寻求共识。
(2)商家方面的变化
《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新颁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等法规有助于使厂商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透明和平等,并有法可依。
商家诉求的表达方式已不是过去的“单打独斗”,而是开始自发组织到一起,同心协力形成统一的意见,发出统一的声音。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普及,商家维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提出的要求也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建设性,同时会借助行业协会这个第三方平台,主动与厂家沟通,提升自身的话语权。
正是以上因素带来的变化,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厂商关系打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创造了平等的沟通环境,使厂商关系的处理变得更加简单和有效。毕竟不和谐的厂商关系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如何从根本上预防和避免厂商关系发生重大动荡,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