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阶段,海淀建立新政权,恢复农业生产,完成土地革命、扶持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第三阶段:以中关村开发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背景: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把“引进来、走出去”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9至1978年):建立与科教之区相配套的设施,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条件

背景:解放前,海淀地区基本是农村,只有少量的现代建筑,石砌、柏油路稀疏狭窄。桥梁多为木桥,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市政管理几乎没有。北平解放不久,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府开始考虑首都建设总体规划,邀请专家进行多方面研究考察和论证,形成了《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报告,提出把今海淀地区初步定为西效文教区。在此阶段,海淀建立新政权,恢复农业生产,完成土地革命、扶持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淀按照首都城市规划和科教文化区的定位,在万寿路、永定路、八里庄、北太平庄等街道范围内,先后建成众多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队机关,高等院校以及省市驻京办事处办公用房及其附属设施。中国科学院、北京工业学院(今为“北京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今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钢铁学院(今为“北京科技大学”)等八大学院落户海淀。同时,海淀城乡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开始治理泄水湖,建设城市大院民居,改善城乡卫生、道路条件和邮电通讯设施。

实施情况:1949年3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香山,以后中央党政军许多领导机关入驻海淀。在北京市委领导下,海淀进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巩固新政权,并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海淀确定为“文教区”,开始大规模建设,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入驻,到50年代末形成了中关村科学城和高校集中区。这一时期海淀发展战略的重点在农村,全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蔬菜生产基本满足城市需求。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海淀一度成为运动的“重灾区”,政治、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发展受到很大影响。1971年4月,中共海淀区委恢复,全区广大党员、群众在实践中逐渐觉醒,对“左”的错误进行抵制和斗争,海淀发展战略在曲折探索中取得进展。1977年海淀农村总收入13152万元,工业总产值14132万元,财政收入4689万元。

第二阶段(1978至1988年):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背景:经过30多年建设,海淀初步改变了以农业为主、贫穷落后的城乡面貌,1980年,海淀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达的美丽整洁的海淀区和以菜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首都副食品基地构想。1981年,北京确定海淀区由近郊区改为城区。

目标:两区一基地发展。1984年11月,海淀区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改革、发挥优势、服务首都、繁荣海淀”的发展方针,确立“两区一基地”发展战略,即:建设舒适方便的文化旅游区,智力技术密集的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稳定的副食品基地。1987年中央书记处书记芮杏文、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组织相关人员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进行了调查,并写出专题报告,提出创办中国第一家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想。在空间布局上以“南北中经济社会发展”为战略,是指海淀区准备用5~10年时间,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南部以北京西客站为中心的商业、服务业经济区,中部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白颐路沿线高科技为中心的高科技经济区,北部以山后致富工程为中心的新农村经济区。

实施情况:突破体制束缚,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改革利益分配方式,探索“知识报国、产业报国”路径。民营科技企业实行“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两不六自”原则。这一原则打破了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枷锁,使科技人员开始能支配一部分科技转化的财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关村通往世界打开了大门。1978年和198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代表团到美国考察,陈春先作为考察成员在参观中发现,中关村与硅谷在人才密集度上极为相似,设想利用中科院的资源搞“中关村科技特区”作为新技术扩散的开发试验区。1982年中央领导肯定了陈春先的探索设想,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柳传志、王洪德、陈庆振、王殿儒等人纷纷走出科研院所创办科技企业。中关村规模最大的公司为四通、信通、科海、京海公司等,“两通两海”公司迅速发展,科技与经济进一步融合。20世纪80年代,中关村高科技企业面临资金缺乏、市场需求不明朗、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代理国外公司产品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选择。当时大多数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利用作代理商的机会,逐步壮大自身的力量,开始涉足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等活动,开创了“贸工技”商业模式四通集团日本三井物产的日文打字机汉化为中文打字机,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文字处理的一次革命”,开“二次创新”之先河;1985年联想汉卡研制成功,解决了在电脑中使用汉字的难题,奠定了计算机在我国普及和应用的基础;1987年,北大王选教授开发的汉字字模式信息压缩技术,被应用到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部件的开发中。1987年海淀农村总收入100639万元,工业总产值92746万元,财政收入27754万元。

第三阶段(1988至1999年):以中关村开发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大众创新创业

背景: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把“引进来、走出去”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四通等11家合资公司引进来。从此,中关村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或在自己的技术专长领域自主创新的形式创新技术与开发产品。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实施情况:这一时期,中关村诞生了一批璀璨的技术创新成果。1988年,华海新技术开发公司研制HCS-I型多功能微机核子秤填补了国内空白;1992年,联想ERSA486/50微机及测试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联想推出我国第一台586微机,为我国计算机产业的腾飞夯实了基础;1997年,新奥特推出我国第一台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NC97;1989年,试验区制定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89-2000年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支持,其中生物技术与新材料产业销售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20%,光机电发展成为试验区第三大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试验区总产值的14%左右。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王码、华讯、太极等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留学生创办的科技企业在这里崛起。老一代中关村企业也取得跨越性的发展,引领中关村发展大步向前。1998年,海淀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79亿元,工业产值327亿元,财政收入17亿元。

第四阶段(1999至2009年)加快核心区建设步伐,激发创业活力

背景:1999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面积扩大为217平方千米。2000年北京市人大通过对《中关村条例》的审议,明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过”“企业设立时可以不限制经营范围”“为引进人才突破了制度障碍”“对政府‘不作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中关村又陆续出台了《有限合伙管理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投诉办法》《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条例配套文件,使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有了一个发展、创新的特殊制度环境。(www.daowen.com)

实施情况:建立产业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人才流动机制,使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TD-SCDMA、闪联、AVS等在内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十多个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局面初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2007年,海淀园出口创汇27亿元,同比增加8.7%。中关村通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打造了文思创新、软通动力、博彦科技、用友软件等一大批软件外包企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核心区。2008年,全区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36.22亿元,同比增长17.8%。区级财政支出171.37亿元,增长11.4%。

第五阶段(2009至2013年)推进海淀区新一轮创新发展,提升创业水平

背景: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海淀园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率先提出建设中关村创新中心区(CID),按照产城融合理念,以创新产业驱动城市繁荣。2009年7月,海淀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拉开了西区业态调整的序幕。2011年5月,《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规划(2011年—2015年)》正式实施。

功能区发展:2010年12月,中共海淀区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全区划分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研发与技术服务、高端要素聚集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南部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2013年12月把四个功能区调整为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南部中关村科学院城、中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

实施情况:这一阶段,海淀区明确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具体支持措施,规划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中期发展目标。设立核心区国际创新发展基金,以资本为纽带与国际知名园区、知名机构合作,引进全球领先技术。建立了面向全球的产业技术联合研发机制,支持产业联盟牵头建设国际化产业技术开发研究院,开展跨国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关村西区业态逐步升级,海龙、鼎好(微博)、亿世界调整为高端创新业态形式,逐步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发布、展示、体验、销售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展示区。并通过有效管理和专业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水平,提高电子产品销售的服务质量。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35.2亿元。

第六阶段(2013年至今)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背景:海淀区发布《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以及《海淀区“6+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制订《海淀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办法》《海淀区激发科技创业活力扶持办法》《海淀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办法》《海淀区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办法》和《海淀区技术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实施细则》,明确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具体支持措施,规划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中期发展目标。方案和路线图的发布是率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行动指南,是助力实现中国科技强国梦的加速器。按照《实施方案》的规划,海淀区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将达1.6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超过40%;围绕导航和位置服务、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新能源环保等将形成2~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40家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100家十亿级特色企业,境外上市企业规模总数将达到55家,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总部20家。高新技术企业R&D占总收入比重将超过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将达1.7万件,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联盟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导和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转化一批带有颠覆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聚集一批占据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的顶级研究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产业技术价值链高端,发挥核心区制度创新引领示范作用。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北京建设“四个中心”就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一个目标”则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宜居城市。2014年7月,北京市委明确海淀区“实际上承担着首都功能核心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职能”。区委十一届八次会议明确了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奋斗目标。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继承和发展,以前所讲的“核心区”是海淀一部分,现在的“核心区”指的是海淀全区。目前全国仅此一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情况:李克强总理两次来到中关村,具体指导中关村创业大街工作,北京市主要领导深入海淀调研,明确海淀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区委区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工作,明确具体任务,深化先行先试,加大中关村创业大街建设,在疏功能减人口的同时,促进大众创业创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和各项改革政策的精准落地,相关方案计划有序展开。据统计,2013年,北部新区有50个共310万平方米的产业项目实现开复工,11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软件园二期已全面开工建设。落户海淀北部的科技企业有700多家,从业人口达8万余人。2015年海淀区实现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7.5亿元,同比增长13.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万元,同比增长7.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17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2568.6亿元。

建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作机制。搭建军民融合服务平台,组织专门力量,对接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加强与军方和军工集团的联系。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聚集度高、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军民融合产业集中区。设立产业专项基金,支持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产品转化,鼓励开展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探索企业国际化发展促进机制。总结软件园中以创新发展基金经验,推广设立核心区国际创新发展基金,聚焦“6+1”重点产业领域,以资本为纽带与国际知名园区、知名机构合作,引进全球领先技术,为园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增值服务。建立面向全球的产业技术联合研发机制,支持产业联盟牵头建设国际化产业技术开发研究院,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开展跨国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增强国际话语权。建立国际市场联合开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发起成立国际性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开拓国际市场。

有序转移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围绕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统筹国家战略要求和区域自身发展,聚焦核心区具有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增材制造(3D/4D打印)、合成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机器人技术,制定支持先进制造技术创新转化的专项行动计划,抢占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采取品牌换空间、合作共建园区等有别于传统“飞地经济”的新型合作模式,坚持企业需求导向,与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合作,推进核心区产业有序转移。积极探索分园区、分阶段、分项目的多元化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输出地、输入地和企业三方共赢。2015年海淀区实现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7.5亿元,同比增长13.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万元,同比增长7.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