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骡运老人故事:供销部门职业骡客成长记

骡运老人故事:供销部门职业骡客成长记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以上老人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销部门的骡运工人,我们又参考县党史部门四十年前走访百岁老人张胜勋的原始记录及其他走访记录,而形成的此走访纪要。此次走访的几个骡客,他们多数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供销部门的职业骡客,当时,对骡马的粮食一般按日给5斤苞谷计算,草料均可按需配给。

骡运老人故事:供销部门职业骡客成长记

在鹤峰至五峰县渔洋关、鹤峰至宜都、鹤峰至湖南省石门县之间,绵延盘旋着一条条神秘古道。数百年来,若干马帮,驮着茶叶以及各种山货,往来于鹤峰与外面的世界,这条古道将鹤峰、五峰沿途林立的茶号串联在一起,承载着宜红茶主产区与国内外商业贸易的运输大任。为探秘当年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的基本情况及其习俗,鹤峰县博物馆组织队伍,自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专访了一批老马帮、“骡客”,现综合整理如下:

一、访谈对象我们从全县目前健在的老“骡客”中,选择了三名职业“骡客”,即目前居住在走马镇白果村三组的原供销部门骡运队队长、82岁的唐祥启老人,走马镇九岭村四组79岁的廖宗格老人,五里乡五里村二组88岁的赵秋生老人。考虑到以上老人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销部门的骡运工人,我们又参考县党史部门四十年前走访百岁老人张胜勋的原始记录及其他走访记录,而形成的此走访纪要。

二、鹤峰骡马古道的主线路及茶号。容美土司文献可考,改土归流后于乾隆六年鹤峰成立驿运机构——铺递。州设总铺(铺兵三名),东路铺递五:凉水井(铺兵2名),石龙洞(铺兵2名),燕子坪(铺兵2名),百顺桥(铺兵2名)。南路铺递四:茶店子(铺兵1名),五里坪(铺兵1名),白果坪(铺兵1名),山羊隘(铺兵1名)。北路铺递二:水沙坪(铺兵1名),北佳坪(铺兵1名)。以上铺递虽是驿运机构,也基本属于土司时期驿站或茶号,每处的铺兵也属于管理骡运或人力运输管理的兼职人员。民国时期,随着运输量增加,骡运规模渐大,各乡成立驿道递运站或联运站,两站之间约15公里。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骡运道路基本可归纳为三条:一是容美镇至渔洋关或宜都,经新庄、凉水井、腰牌、石龙洞、溪坪、燕子坪、手爬岩、三斗坪、红茅尖、百顺桥、廘耳庄、湾潭、石梁司、五峰、长乐坪、渔洋关、宜都。这是最为古老的茶道,清末民初,此古道燕子段一改手爬岩、红茅尖、百顺桥方向,而直接从燕子坪、新行、新铺、新路坡、清湖、石槽河、湾潭插入原古道;二是容美镇至湖南石门县城,经朝上坡、张家坪、杨柳坪、三里荒、东乡坪、五里庙、南渡江、张家垭、大木坪、南村、五里坪、青山坪、三路口、白果坪、南北镇、泥市或石门。三是南北镇至石灰窑,经白果坪、大岩关、三路口、六耳庄、岩板河、芹草坪、大岩堡、杨家垭、龚家垭、七垭、乔家湾、石灰窑。据被访谈骡客回忆,他们从事骡运工人时代,鹤峰旧时遗留下的茶号新中国继续保留的首批茶站有:容美镇茶站、南村茶站、留驾司茶站、五里坪茶站、走马坪茶站、北佳坪茶站、下坪茶站、百顺桥茶站。1934年出生的唐祥启说:“鹤峰的几条骡路我基本都走过,最远的是数鹤峰到宜都,我从鹤峰出发走过,从北佳到留驾司,经过朝阳坪、清湖那条路也走过。我1957年在鹤峰中营坪开始赶骡子,后来还当了骡运队长,走得最多的是往五峰宜都那条路,到湖南也跑得多,但是我去湖南没有到过石门,一般都是运红茶到泥市茶站。听人说那就是过去的泰和合,我们那时候都喊茶站,没有人叫泰和合了。”

三、骡子的分工与行头。每4匹骡子称“一槽”,每一支马帮多则十余槽,少则三至四槽,每一槽排在最前面的称“头骡”,以此类推为“二骡”“三骡”“尾骡”,每支马帮最前的一槽中的头骡,称之为“开稍〔哨〕骡子”。此骡子高大健壮、毛发油亮,是百里挑一的优良骡种,而且装饰也非常特别,十分讲究。上路时都要戴花笼头,上有缨须,眉毛处有红布红绸做的“红彩”,鼻子上有鼻缨,耳朵上有耳须、鞍子上有碰子。开稍〔哨〕骡子脖项上挂有很响亮的大铜铃和一个小铜铃,其他骡子则挂小一些的骡铃。头骡二骡往往要一个毛色的。“头骡奔,二骡跟”,将整个马帮带成一条线,便于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行进。头骡、二骡、三骡、尾骡的排序从不变化,上路、入圈一般按头、二、三、尾顺序。如果有时候牲口入圈或在路途饮水,尾骡在前,则按照尾骡、三骡、二骡、头骡的顺序。骡子上路全身行头有笼头、嚼口、面花、驮铃、耳须、鞍子、驮子、肚带、楸裹、尾跟、三角花及叉口(口袋)等。

四、骡马的来源与废弃处理。早在容美土司时期,骡子都在本地繁殖,因为容美土司有优良的好马,作为土司进京朝贡的最佳贡品。由于改土归流田氏土司养马的专班被遣散,鹤峰骡子多数从石灰窑、利川汪营、重庆黔江等地购买。《贺龙传》就专门记述了贺龙从桑植出发经鹤峰一直到黔江买马的故事。1949年,鹤峰国民政府有马155匹、驴7匹、骡子46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门组织成立骡运队,1957年全县供销部门拥有驮骡243匹。骡子因为衰老而死掉极少,绝大多数都是在运输途中摔死的。五里乡88岁的赵秋生老人他曾经是当地骡马店铡草工,记得一次一支马帮进店,有一匹骡子腿子受伤一瘸一瘸的,驮的一些东西也是几个骡客分别扛在肩上的,那天晚上,那匹一瘸一瘸的骡子到底倒下了,骡客们把那匹死了的骡子抬出去,在山边上,挖了一个大坑,很庄重地掩埋掉,几个骡客还掉了眼泪。

五、骡子的食物供给及骡客的酬劳。骡子的食物主要是稻草、山上的嫩茅草、苞谷杆子,但是每天必须有粮食,古时候每匹骡子每天不少于3斤苞谷,现在民间少数人喂养的骡子,每天喂的苞谷子一般都在6至8斤。1941年,鹤峰县对人力运输和骡运的食物供给和酬劳,都作出具体规定:骡客及民夫,日给主食大米24两,副食月给银币2元;驮马以每匹负重70至100公斤,各日行30公里为原则,日给饲粮6市斤、草10斤,或发给代金自购。每40公斤日给工资一元,多运一小包(20公斤)增给五角。此次走访的几个骡客,他们多数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供销部门的职业骡客,当时,对骡马的粮食一般按日给5斤苞谷计算,草料均可按需配给。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骡运工人工资略高于一般工人。骡客唐祥启说:“我们骡客虽然苦,但是工资比供销社的营业员和其他工人要高一点,我的工资比我们那个供销社的主任都还高五角呢!”(www.daowen.com)

六、上路的禁忌。一是清晨起床后做一切事不说话,要默默上草、捆绑货物、上驮。二是上路后在上午时间内,不能说“摔”“跌”等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人们忌讳的凶猛动物,诸如老虎、蛇、猴子等,万一要说这些动物名称,老虎要说成“猫儿”,蛇要说成“溜弓”、龙要说成“搅”。三是早餐不能吃稀饭,不能喝汤,否则在路途中可能遇上大雨。

七、路途娱乐。路途上比较枯燥,骡客们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喊山民歌,如果在路上遇上山间劳作的农妇或姑娘,骡客们更是喜出望外,于是就用山民歌撩惹调情。有时候也与远处另一马帮群交流。鹤峰走马镇九岭头村四组的廖宗格说:“我们为了打起精神,往往就喊一些山歌,什么五句歌、号儿啊我们都唱,主要唱的内容都是一些风流歌儿:姐儿住在泥沙河,相交哥哥赶驮骡,半夜三更驮铃响,姐在房中叹恶气,情哥做的苦生意。”

八、勤勉与守信。赶骡子的人被称为“骡客”,骡客非常辛苦,不管多远的路程,总是要靠人与骡马一步一步丈量完,鹤峰、五峰一带的骡客自古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每天60里路程(30公里),骡子驮运的货物120斤、160斤、180斤乃至200多斤不等,根据骡马的体力定,但是这一些货物上驮下驮,全由骡客自己负责。还得利用赶骡子的间隙,为骡子割草,筹集饲料。“想赚牲口钱,要跟牲口眠”是骡客们的口头禅。每次运输上路,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行动,该走就走,该停就停。马帮不仅有严格的规矩,如赶马人要绝对服从马锅头的指挥,等等,而且十分讲信誉、守信用。这也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需。每次货物运输,他们的责任都十分明确,而且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骡运队队长(即新中国成立前马帮中的马锅头)要负责全局,要完好无损地保证货物运抵交接,到了目的地,一样一样由商号清点验收,管得很严;赶马人负责照看归他管理的骡马,每头骡子、每样货物都要负责到底。唐祥启说:“每天六十里骡路,到骡马站后,不管饿到什么程度,首先卸货,把所有驮子下后,再将骡马牵进圈,喂草、喂水、喂苞谷子,再交货。办理完交货手续后,我们骡客才能吃饭。”廖宗格说:“我们赶骡子的人,天不亮就要起床,首先让牲口吃饱,再就是捆架子(指为运输的货物绑在驮子鞍子上),检查骡子的蹄脚是否需要修茧或重新钉掌。上路之前,骡客的屎尿必须拉干净,否则上路后就一直要到骡马店才有机会方便。”

(向宏理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