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技能(Soft Skills),又被称为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或非认知技能(Non-cognitive Abilities),是相对于在某专业领域从事工作、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必要的硬技能提出的概念。软技能是由西方学术界传入到我国的专业术语,西方学者们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软技能的定义作了诠释,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适性的概念。
惠特莫尔(Whitmore,1974)等在美国军队领导能力的研究中把软技能定义为一种重要的和工作有关的技能,不与或很少与机器相互作用。斯维德斯基(Swiderski,1987)在户外领导能力(Outdoor Leadership)研究中,把软技能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技能,就是“人的技能”。托宾(Penelope Tobin)指出软技能是与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相关的特质与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弋尔曼(Goleman,1995)将软技能定义为情商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们指的是管理冲突、激励团队、与其他人沟通等更多方面的能力。以菲利普和克里斯(Philip and Chris,1996)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软技能更侧重于强调相对于专业操作技能的非专业操作技能。菲利普(Philip)和克里斯(Chris)将软技能定义为与人格、态度、行为有关的技术、能力和特质,而不是正式的或科技性的能力。玛西娅(Marcia,2004)认为,软技能是学习和实践的技能,如移情、社会能力等那些使员工在工作中表现更为出色的技能。哈夫希尔和尼尔森(Halfhill and Nielsen,2007)定义软技能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队的人际交往能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海克曼认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由若干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重要因素构成,技能本身催生新的技能,而软技能是赢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Flavio Cunha and James Heck-man,2007)[2]。
我国学者们近年来也开始了对于软技能的研究。于广涛等(2004)认为,非技术技能是人际沟通、协调、领导、情境意识、决策等方面的技能,是与员工的专业操作技能相对的概念[3]。付艳芬等(2008)则提出,软技能是和工作有关的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操作技能而言的非技术技能,它强调内在的和人际间的技能。[4](www.daowen.com)
其实,软技能这种叫法在不同的国家也有所不同。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其所编写的文件资料中,频频提及一种职业核心能力,并将之定义为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技能,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难看出,这种职业核心能力实质上就是软技能。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我国内地和台湾的一些地方,软技能被称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我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