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学派对于合作也有着精辟的阐释。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合作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向他人的“学”而不断地提升自己,通过“君子群”不断坚固自己的美德,通过“以友辅仁”不断地践行“义”。《论语》开篇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还有“无友不如己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友辅仁”。
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管什么?孔子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孔子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么管?孔子的回答是“和为贵”。在几千年之前,孔子就认识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义”。而“和谐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即要运用礼义教化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孔子崇尚“中庸”“中和”,主张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和谐观”,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团结、和谐、合作。他在《孟子·离娄下》中又提出了“仁者爱人”和“爱人者人恒爱之”的观点,充满了互利思想。(www.daowen.com)
孟子与孔子在合作的思想上相近,指出在忠与义之上人的合作。但是,孔孟并没有解决在大变动社会之下,忠义并非易得,在没有忠义的情况下,人的合作如何是可能的?而荀子则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探索。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必须对一般百姓进行正确地引导、教化和管理,才能使之从善。荀子指出“有意识的合作”是人区分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这里的“义”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得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