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简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简介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滨海地区还需进一步评价海洋环境条件对海洋牧场的支撑能力,采用海洋牧场水动力和环境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流速、海水水质综合反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简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其本质是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价,其目的是确定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并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总结刻画资源环境本底主要禀赋特征,对承载等级较高和较低的区域,追溯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识别优势和短板因素。

评价方法包括单项评价和集成评价两个步骤。

1.单项评价

第一步按照评价对象(生态、农业、城镇)和尺度差异(国家、省、市县)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仅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和灾害等要素的单项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分别采用农业耕作条件、城镇建设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坡度、高程等综合反映。评价时扣除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区域。

(2)水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保障能力。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通过区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降水量、水资源总量)反映。

(3)海洋资源评价。主要表征区域海洋资源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可利用程度。针对海洋牧场和港口建设功能指向,采用资源利用条件作为评价指标,分别通过初级生产力和岸线、水深等指标反映。市县层面可结合区域海洋资源禀赋条件,增加海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功能指向,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指标反映。

(4)环境评价。主要表征区域环境系统对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的承受能力,以及光照、热量、通风及海洋环境等环境条件对城镇建设、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针对农业功能和城镇功能指向,分别采用农业生产气候和环境条件、城镇建设环境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大气、水、土壤环境容量以及光热条件综合反映。滨海地区还需进一步评价海洋环境条件对海洋牧场的支撑能力,采用海洋牧场水动力和环境条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流速、海水水质综合反映。

(5)生态评价。主要是识别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对重要、生态敏感或脆弱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海岸防护等)、生态敏感性反映。(www.daowen.com)

(6)灾害评价。主要表征区域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影响。选择气象灾害风险作为农业生产影响评价指标,通过干旱、洪涝、寒潮等灾害影响的大小和可能性综合反映。选择地质灾害危险性作为城镇建设影响评价指标,分别通过活动断层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的大小和可能性综合反映。沿海地区还需进一步评价海洋灾害风险,并针对海洋牧场功能影响和滨海城镇建设影响分别遴选评价指标,通过海浪和海冰灾害危险性综合反映海洋灾害对海洋牧场功能的影响,通过风暴潮和海啸灾害危险性综合反映海洋灾害对滨海城镇建设功能的影响。

2.集成评价

基于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结果,开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不同功能指向下的集成评价,根据集成评价结果,将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保护等级)等级依次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集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如下。

(1)保护等级高值区应具备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及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或属于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和海岸侵蚀等生态问题的敏感区域。

(2)承载能力高值区应具备较好的水土资源基础,即同时要求土地资源、水资源均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具有较好的支撑能力。

(3)承载能力高值区还应具备较好的生态环境本底,即同时要求环境容量较高、生态功能重要性较低。

(4)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还受自然灾害的约束,即自然灾害危险较高的地区,承载能力受到约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流程如图12-1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