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是国家出台土地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的必要基础性工作,可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及合理性评判提供重要支撑。
1.土地综合承载力内涵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生态和环境条件约束下,区域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开发规模和强度。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是国家出台土地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的必要基础性工作,可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及合理性评判提供重要支撑。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基本任务是在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环境本底调查等基础上,通过识别国土开发的资源环境短板要素,开展综合限制性和适宜性评价,判定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提出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
评价内容包括限制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限制性评价要素包括自然生态、耕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适宜性评价要素包括人口、经济和区位等。最终结合规模和布局,得到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
2.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www.daowen.com)
以县(区)为单位开展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评判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数层和指标层五级。其中,目标层为土地综合承载状态,为达到这一测度目标,分别从土地资源本底基础评价系统与水资源、生态条件和环境质量等修正评价系统这两个系统四个要素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四个要素指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尤其是基础系统与修正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直接影响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及状态的重要因素。各要素层又向下分为指数层及指标层,最终形成7个指数、14个具体指标的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各地在操作过程中可结合实际调整具体指标。见表12-1。
表12-1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土地经济与利用(第3版)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