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演替规律:高度化、扩散化与物耗趋低化

产业结构演替规律:高度化、扩散化与物耗趋低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结构演替规律有多种表述,但基本规律表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规律、产业结构扩散化规律和产业结构发展物耗趋低化规律。产业结构高度化规律可从以下三方面阐述。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指出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因是产业之间相对收入的差异。

产业结构演替规律有多种表述,但基本规律表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规律、产业结构扩散化规律和产业结构发展物耗趋低化规律。产业结构高度化,指区域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和层次。产业结构高度化规律可从以下三方面阐述。

1.要素利用角度

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心,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心,再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的方向发展。自1880年开始,这种结构变动就在英国德国、美国及日本等国家展开。从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看,产业变动规律表现为:一次产业革命前,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以英国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一次产业革命和以德国钢、电、汽车产业发展为标志的二次产业革命以后,产业发展方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工业发展为工业1.0和工业2.0;以美国电子、空间技术发展为标志的三次产业革命及信息产业发展为标志的四次产业革命后,产业发展方向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进入工业3.0和工业4.0阶段。

2.三次产业分类角度

1)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早在1691年,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的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利润大、商业往往比工业利润大。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

配第的这一发现一直没被重视。直到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关于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成果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和变动规律。故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主要内容为: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指出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因是产业之间相对收入的差异。

2)库兹涅兹产业法则

在克拉克研究基础上,被誉为“GNP 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欧美主要国家长期统计数据,在其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他根据10多个国家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大量统计数据,从时间系列分析和横断面分析中得出如下结论。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处在不断下降之中,且农业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程度。农业部门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劳动力则大于其他部门。因此,大多数国家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不会停止。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不变。

(3)服务部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中都是上升的,其中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的劳动力比重上升速度快于国民收入比重上升速度。

综合上述两个理论,三次产业结构演替规律可简单表述为:随着经济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逐渐上升。

3.产业内部角度

1)第一产业内部演变

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生态等技术含量高的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www.daowen.com)

2)第二产业内部演变

第二产业变化过程就是工业化的演变过程。根据四大产业革命历程,工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工业1.0

18世纪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发展趋向机器化、模块化

(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工业2.0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流水线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能源保障。

(3)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工业3.0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工业生产和发展当中,而且还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4)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制造革命——工业4.0

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工业4.0战略于2011年诞生于德国,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于2013年被德国政府纳入国家战略。其内容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表现出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

《中国制造2025》提出十大重点突破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提出加快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和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等。

3)第三产业内部演变

第三产业内部主导产业沿着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变。传统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就业者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或知识水平,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社会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实施现代管理方式的服务业,在我国更多地表现为技术含量较高、管理模式先进、运行机制灵活和产品富于创新的服务行业,比如产品研发、物流配送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和服务营销等新兴产业服务业。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从事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以信息及其设备、设施等产品为主要产出,生产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产业。知识产业是指为自身消费或者他人消费而生产知识的,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新兴产业。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产业对第三产业和GDP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住宿和餐饮业呈现缓慢平稳发展趋势。

在传统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物资流通配送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旅游、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