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镇化空间演替规律与用地发展研究

城镇化空间演替规律与用地发展研究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区域整体发展视角,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城市群和都市圈。伴随着城镇化的空间演替进程,城镇土地开发利用也呈现相应的特征和模式。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由此发生逆转,此所谓逆城镇化。逆城镇化不是城市的衰退,而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更高形式,是城市有机疏散,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事实上,逆城镇化正在推动城镇化向更大空间广泛发展。

城镇化空间演替规律与用地发展研究

根据城镇化的空间发展特点,基于独立城市视角,将城镇化空间发展分为向心型城镇化和离心型城镇化两种方式。进一步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特点,可细分为集中型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四种类型,并呈现着由集中型依次向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顺次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亦是城镇化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四类型演变过程。基于区域整体发展视角,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城市群和都市圈。

伴随着城镇化的空间演替进程,城镇土地开发利用也呈现相应的特征和模式。

1.集中型城镇化

集中型城镇化(centralized urbanization),指人口、产业、资金、企业和机构等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集中型城镇化出现在城镇化初始阶段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娱乐等功能不断增强,城市活动烈度增强,城市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开发向立体发展,促进形成中央商务区。

2.郊区化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指城市土地不断向效区扩张的过程。由于城市要素不断聚集,城市规模膨胀,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出现用地紧缺、住房紧张、基础设施供不应求及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一些机关、研究机构、需要安静的部门、高收入群体等开始到郊区寻求环境良好的场所,如研究院、大学精神病院和传染病院等;一些不具支付城市中心高地价能力和需要空间扩张的工厂开始分散外迁,如大型工业企业、自来水厂等;一些有灾害和污染的产业也要离开市区,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土地开始向外迅速扩展,此所谓城镇郊区化。郊区化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各国经济战后飞速发展,特别是50年代后,大城市环境的恶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通信的发展,使得郊区化现象加剧。

3.逆城镇化

逆城镇化(counter-urbanization)又称广域城镇化。城镇化后期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郊区化现象更加严重,城市人口、制造业、办公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等开始向郊区小城镇流动,或在区位较好的地方形成新的聚集,成为城市新的增长中心或郊区次中心,并逐步形成城市多极中心状态。(www.daowen.com)

中心城区则出现“空心化”,人口数量下降,就业岗位不足,国家税收减少,白天人流大,夜晚空城的市中心空心化现象。如图10-9为美国曼哈顿昼夜人口分布图,可见,昼夜人口数量分布差异之大。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由此发生逆转,此所谓逆城镇化。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发达的国家正步入逆城镇化阶段。逆城镇化不是城市的衰退,而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更高形式,是城市有机疏散,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信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上,逆城镇化正在推动城镇化向更大空间广泛发展。

图10-9 曼哈顿昼夜人口数量分布图

卫星城发展就是逆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模式。1919年英国规划师韦林在规划第二个田园城市时第一次使用了“卫星城”名称。其核心宗旨是希望通过在中心城市周围发展卫星城,将中心城市的一些经济职能转移,以此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该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超过一定规模,其效率就会下降,显露出各种弊端。中心城市应保持一定规模,通过新建卫星城分散主城人口和产业。所谓卫星城指在距中心城市一定距离之处分布着的多个城镇,它们像卫星一样围绕母城,故称卫星城。卫星城与母城被广袤的田野分隔开,且有绿色植物带环绕城外。每个卫星城都有自己的中心、服务机构和生产活动,这里的居民只需在城内往返便可。卫星城亦是我们现今规划所指的新城。卫星城或新城的最佳规模从2.5万人到25万人不等,从当前实践看,这个规模呈上升趋势,如上海新城甚至达百万人口能级

世界卫星城发展经历了四代历程。第一代为卧城(1912年),即人口居住在卫星城,就业在主城,通勤成本高,卫星城分散或截流人口的效果不佳。第二代为半卧城(1918年),即卫星城开始有产业聚集,能够消化部分就业,但就业和居住仍然不均衡。第三代为半独立卫星城(1960年),即卫星城达到一定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基本具备城市功能,但对主城的依赖很大。第四代为独立卫星城(1980年),卫星城已具规模,与主城保持相对独立,真正起到截流和控制母城人口规模、承担母城的一些经济职能(特别是工业职能,如污染工业等)以及改善居民生活生产条件的作用。整个城市地域结构呈现多中心开敞式。

4.再城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为一些年轻专业工作者向往城市生活,老年家庭希望接近便利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他们开始回流。特别是为了解决市中心人口空洞化,政府实施城市复兴计划,人口回流已在一些发达城市出现,此所谓再城镇化(Re-urbanization)。它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如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于1985年起开始微弱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