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指标反映了人口城镇化水平,能很好地反映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属性。我国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水平就是使用该项指标。半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与城镇总人口的比值。2018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分别为83 137万和59.58%,其中非户籍城镇常住人口及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 619万和16.21%。

人口城镇化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1.城镇化指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有两种,即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指标法一般是选择对城镇化表征意义最强且便于统计的指标来描述城镇化达到的水平。常选择的指标有城镇常住人口比例、非农人口比例和城镇建设用地比例。

(1)城镇常住人口比例。指城镇常住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人口城镇化水平,能很好地反映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属性。我国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化水平就是使用该项指标。但由于城镇常住人口受行政区划、设市镇标准等因素影响很大,该指标也存在缺陷。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大多数包含城镇市区中从事非农业人口和一部分近郊区的农业人口。如果用城镇常住人口比例测度,一方面,城镇人口中可能包含部分农业人口,另一方面,又没有将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包含在内。因此,该指标在真实反映人口就业非农化的程度方面尚存一定瑕疵。

(2)非农人口比例。指非农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该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中的城乡结构关系,较准确地把握了城镇化的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与城镇常住人口指标相比更能反映城镇化的非空间属性。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居住着大量非农人口和兼业人口,导致非农人口的准确统计比较困难。同时,由于这部分非农人口仍居住在村庄,生活方式上也并没有完全呈现城市特征。(www.daowen.com)

(3)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指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区域总面积比重。该指标反映了土地城镇化水平,也是当前分析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

复合指标法则通常选用与城镇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评价,以全面考察城镇化的进程水平,复合指标法可避免单一指标的不完整性。但该方法多在城市地域或具体国家地区的城镇化分析研究时使用,难以应用于实践,不易直观广泛地用于比较分析。

2.半城镇化与市民化

半城镇化是我国户籍制度管制下的独有现象。半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与城镇总人口的比值。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不享受所居住城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社会保障。农村进城人口享受城镇户籍人口福利保障的过程即为人口市民化。2018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分别为83 137万和59.58%,其中非户籍城镇常住人口及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 619万和16.21%。也就是说,我国实质上享受全部城镇福利的人口占比仅为43.37%,2亿多农业流动人口无法市民化,无法真正享受城镇福利和城镇化红利。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还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