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土地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土地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韦伯首次将聚集因素作为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认为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能形成聚集经济,从而达到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提高经济利益的目的。当一方的决策行为给他方带来经济损害时,则为外部不经济,又称聚集不经济或聚集负效应。聚集不经济主要产生于聚集成本或称拥挤成本不断高企。聚集不经济产生空间排斥力,导致各种要素的分散,称聚集的离心性。

土地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1.聚集内涵及动因

1)聚集内涵

聚集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集中的现象。聚集这一概念最早由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提出,研究的是生产型聚集。韦伯首次将聚集因素作为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认为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能形成聚集经济,从而达到降低生产和消费成本、提高经济利益的目的。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及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的集中,他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克鲁格曼(1995)就曾利用Dixit-Stiglitz的垄断竞争模型,进行高度形式化的空间模拟实验。他假设制造业开始在空间上环绕一个圆对称地布置,然后让其演化。结果众多制造商自动聚集,在空间投下“聚集阴影”,并在聚集阴影下形成一种吸引力。

2)聚集类型

聚集绝不仅局限于企业和厂商,消费者或居民人口也会在空间聚集,由此形成功能型聚集。功能型聚集指以某主导功能为主的聚集区,根据主导功能类型可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办公聚集区和居住社区等各种功能聚集区。

综合型聚集则是指因为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各种活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可分为地区化聚集、城镇化聚集等。地区化聚集效益又称地区化经济,是指相关行业企业在特定城市区域范围内因各相关行业与活动聚集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效益增长。城镇化聚集效益指各行业及活动在城市范围内聚集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效益增长。

3)聚集动因

聚集的根本动因在于,聚集可以产生聚集成本效应、投资乘数效益、同化效应、异化效应、吸引效应、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在价值链上具有上下游关系,可更经济地获得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加强生产协作和联合,减少交易费用;

(2)企业与其他企业、机构如高校、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可更低成本地获取相关产品、信息与服务,促进新兴工业孵化和技术创新;

(3)人口集中提供了人力资本,扩大了市场需求规模和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提高了商业和厂商利润,最终提高了区域经济整体效益;

(4)集聚降低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门槛,居民、企业均能低成本享受公共服务和设施;

(5)可以使大量的中间产品达到规模效益,并形成进一步聚集。中间产品是一个广阔和相对的概念。在社会化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某种特定行业的企业需要从同一供应商处购买相同的产品,此产品称为中间产品,如服装生产需要纺织厂生产布料、需要纽扣厂生产纽扣等众多中间产品。这种生产工艺流程紧密联系的企业形成聚集协作,必会节省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便于生产设计的沟通联系。往往单个企业对中间投入产品的需求不足以达到开发该种中间投入产品的规模经济,只有企业在供应商附近聚集,一家企业产品供多家使用,才能保证中间产品形成规模经济。而且,通过这种聚集还可以保证产品供求信息的迅速沟通。(www.daowen.com)

2.聚集经济与聚集成本

土地聚集经济又称聚集效益,是指因企业、厂商、机构、居民和政府等各种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研究行为活动产生的外部性。有些学者甚至用外部性分析代替聚集经济分析,从而建立关于聚集效应内生化的理论模型。各聚集方的生产、商业或生活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或有利或有害。这种外部性大量存在,不仅在微观上决定着厂商或居民的行为决策宏观上也制约着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聚集的外部性影响可正可负。当一方的决策行为给他方带来经济效益时,称外部经济,又称聚集经济或聚集效益。当一方的决策行为给他方带来经济损害时,则为外部不经济,又称聚集不经济或聚集负效应。

聚集不经济主要产生于聚集成本或称拥挤成本不断高企。聚集成本可细分为高地价成本、高建筑成本、交通拥挤成本和环境损坏成本等。

高地价成本。聚集程度越高,土地需求越大,地价也就越高,各行各业的商务运营成本和居民居住生活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企业成本压力提高,竞争力下降;居民生活压力加大,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将会促成企业和人口分散,限制区域和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发展。

高建筑成本。土地数量的稀缺和土地价格的上升迫使人们充分挖潜土地的地上、地下空间,建高楼、造地铁、架轻轨、开设地下商城和地上地下停车场等。很明显,这些不得已的措施会导致建筑成本提高甚至呈指数级提升。

交通拥挤成本。拥挤的最显著和直接的特征表象是交通堵塞。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大多数无法避免交通给人们的压力,这几乎成为大城市的通病。它的直接损失甚至达到当地GDP的5%~10%,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环境损坏成本。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增加,导致三废污染增加、城市垃圾增加、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地表下沉、采光通风条件恶劣、绿地系统缺乏和犯罪率增高。这些环境成本虽然很难以货币化度量,但其危害深远,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3.聚集(向心性)和分散(离心性)

聚集经济形成了空间聚集的吸引力,又称聚集的向心性。聚集不经济产生空间排斥力,导致各种要素的分散,称聚集的离心性。因此,聚集与分散的均衡一直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一对主要矛盾。

聚集的向心性是空间聚集的力量。该力量可以产生于城市或新城、城市中心、商业中心、开发区或交通干线或枢纽等。聚集的向心性会造成土地利用规模的增大,规模效益增加;聚集的离心性是空间扩散的力量,其方向与向心力正好相反。这种相反的力量往往形成新的聚集、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向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