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对应,其概念最先来自农业,指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土地进行的劳动、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农业集约分为劳动集约、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美国著名的土地经济学家伊利在其所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作土地利用的集约。”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人们为了提高土地收益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密集程度,主要可从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力、资金、技术和物质等方面投入去考察。常见的农业土地集约度指标有单位面积土地施肥量、单位面积土地用电量、单位面积土地农机拥有量、机播面积占农田比例及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等。
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对土地实行集约经营势在必行。土地利用采用何种集约度取决于农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投资能力、土地数量、土地质量、人地比例、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土地受容力和土地生产效率等。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的最佳配合比例所能受容其他变量资源的数量多者称土地受容力大;反之,受容力小。受容力大的土地其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大。土地生产效率指所获报酬与所投成本的比例。从经济学原理讲,土地集约是有限度的,逾越这一限度则为过度经营。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低限度称为利用的粗放边际。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要求我们要地尽其利,集约利用土地。上述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已经说明了不同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特征。第一阶段没有达到粗放边际;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越了土地的受容力,越过了集约边际;只有第二阶段,是我们寻求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投入量及其最佳配比的阶段。(www.daowen.com)
选择生产资源投入量和配比的重要目的就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使生产成本最低,产量最高。但是,实践中,各种生产资源的费用大小和供求关系不尽相同。经营中各种生产资源的配合比例必须符合经济原则,以珍贵资源所获得报酬高低为要素参考依据。
最佳的投入点不能仅考虑最低成本点,也不能仅考虑最高物质报酬点或价值报酬点,而应该以报酬与成本差额即利润的最大化为一定市场环境下的最终选择依据,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最佳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