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最低成本选址法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最低成本选址法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内容是: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是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与聚集因素作用下的最低生产成本点。依据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特点,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韦伯在此基础上依据燃料、原料的特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说明P 点的可能位置。韦伯提出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概念。凡劳动系数大的工厂企业,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最低点,使劳动成本的减少额大于运输成本的增加额。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最低成本选址法

真正全面系统地建立工业区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阿·韦伯。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一书出版,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以后各种流派的工业区位理论大都是围绕着对韦伯理论的验证、完善或质疑而发展起来。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内容是: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是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与聚集因素作用下的最低生产成本点。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输费用差异的产生,除了重量和运距外,还有原材料的性质。原材料可区分为稀有性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稀有性原材料指在特定地点储存或开采的,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其中又分为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常见性原材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材料,如水、空气等。

依据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特点,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原料指数又称原材料系数,是指工厂投产后,运进工厂的原材料与运出工厂产品总重量之比。考虑常见性原材料可以不计运费,因此原料指数就是稀有性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即:

根据原料指数大小,当仅有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的情况下,工业区位分布遵循如下规则:

(1)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均可(自由区位)。

图6-2 工业区位三角形(www.daowen.com)

假设M1、M2为两个原料地,M 为市场地;在最小成本点P 为最佳区位,如图6-2所示,此为龙哈德的工业区位三角形。韦伯在此基础上依据燃料、原料的特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说明P 点的可能位置。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而劳动成本则不具有这种特性,它属于地区差异性因素。劳动成本不是指工资的绝对额,而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韦伯提出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概念。劳动成本指数指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指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劳动系数是劳动成本指数与地域重量之比。

凡劳动系数大的工厂企业,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最低点,使劳动成本的减少额大于运输成本的增加额。反之亦然。

3)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与此相反,分散因素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集聚因素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大规模经营相对于明显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可以说是一种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所带来的。

集聚又可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两种类型:纯粹集聚是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是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分散因素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负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