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给指地球上所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数量,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两大类。
1.土地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自然供给是天然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实际数量,又称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狭义看,土地自然供给包括现在已经利用的土地资源量和将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后备土地资源量)。广义看,若考虑不可开发的土地也是一种生态利用类型,则土地自然供给强调的是全部土地资源及其资源结构特征。一定区域范围的土地自然供给数量相对稳定,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虽然通过填海造地等活动可增加一些土地自然供给,但它与全部陆地面积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土地自然供给具有无弹性和刚性的特点。
(1)世界土地自然供给。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29.2%;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70.8%。陆地上有近50%的面积是永久冰盖地、干旱沙漠地、岩石、沼泽和高寒等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除此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存在各种障碍因素,如高山、石山、峭壁、陡峭的山地和干旱缺水的土地等,属人类不能利用或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下无法利用的土地。如此算来,适于人类利用的土地7 000万平方公里左右。除去人类无法利用或当前无法利用的土地,剩余的便是适宜于人类利用的土地。按照美国地理学家贝克的研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17.5%的土地可作为耕地,已开发利用的达到10.1%,因此,可作耕地的土地已不多。
(2)中国土地自然供给。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从热量条件看,1.2%为寒温带,26.7%青藏高寒气候带,其余70%以上地区的热量条件都较好;从雨水条件看,东南部为湿润和半湿润区,西北部为干旱和半干旱区。湿润区32.3%,半湿润区17.8%,干旱区30.8%,半干旱区19.2%。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原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3.8%,但年生物产量仅占全国的9.5%,承载能力仅为全国的4.3%。这些地区都属于临界地区和超载区。我国真正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 330万公顷,其中40%~55%是天然草地,宜于种植牧草;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宜于发展木本粮油;其余1 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耕地800万公顷。
2.土地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通过投入资本、物质、劳动和技术开发后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等各种用途的土地实际有效供给量。土地经济供给也称土地有效供给。土地天然就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可能性不大,须经过人类加工、改造以后,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使土地从自然供给状态转变成经济供给状态。
在人类对土地持续不断的利用过程中,土地经济供给量包含三方面内涵:①可供利用的土地总数量;②可供某一类用途使用的土地数量;③单位土地产出和利用强度提高带来的相对土地经济供给量。因此,土地经济供给量是个不断变化的量。具有动态和弹性特征。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很多,各种土地供给类型的确定取决于价格与非价格因素。价格因素是指市场价格及市场预期。非市场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制度和规划等政府管控因素等。(www.daowen.com)
(1)价格及市场预期。不同用途地价或产品价格的上升,会带来该类土地的经济供给的增加。而市场价格预期更是引导土地用途转化供给的核心要素。
(2)自然因素,即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特定地区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某种用途的自然供给从根本上限定了该用途土地经济供给的变化范围。
(3)技术因素,指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知识和技术的提高,可以将原来不能利用的土地变为可以利用的土地,或原来使用效益不高的土地变成有较好使用效益的土地,从而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另外,新技术的出现,还能使某些土地需求产生替代品,并直接减少对某类土地资源的需求,间接地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4)经济社会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变化,将促使各种用地的需求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量和供给结构。此外,区域或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直接提高土地经济供给潜力。
(5)政府管控因素,指土地制度、规划管制与土地政策等。规划因素指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供给计划等。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直接确定区域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决定农业用地、非农用地、城镇用地、居住用地、办公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及交通等各类用地的数量与开发强度,影响着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以及不同用途农业用地、城市用地绝对供给量和相对供给量。土地利用与供给计划决定着各类用地近期与年度土地供应指标,直接影响当期与近期不同用途的土地经济供给量与结构。土地制度和政策则指土地产权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建设用地控制和土地集约利用等各类政策。这些制度和政策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土地经济供给。
3.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关系
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②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动植物生长条件而言,土地经济供给则是针对土地不同用途及其利用效益而言;③土地自然供给通常是无弹性的,土地经济供给在短期内无弹性,但长期内,由于土地用途之间的转换、利用程度的提高,土地经济供给可以变化,因此具有弹性;④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供给弹性是有差异的。农业用地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其供给弹性较小,尤其是地域性很强的作物用地,其供给弹性更小。非农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没有农业用地那么严格,主要受规划影响其供给弹性较农业用地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