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1979—1989年在阿富汗这个中亚小国发生了一场历时将近十年的战争,史称阿富汗战争,它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阿富汗战争实际上是苏联、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阿富汗伊斯兰抵抗组织和美国之间的一场博弈。该书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解密公布的新史料,从苏联、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阿富汗伊斯兰抵抗组织、美国三国四方博弈的角度,对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进行研究,力图揭示三国四方在这场博弈中的政策取舍及其成败得失,全面、深入地阐释这场冲突的实质和影响。
全书分为绪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言部分回顾了有关阿富汗战争(1979—1989)问题的学术史,介绍本研究的选题主旨。结语部分从两个层面对主体内容进行提炼和剖析,深化研究主题。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论述从1919年阿富汗独立至1978年四月政变期间的苏阿关系、阿富汗伊斯兰抵抗运动的兴起和美国在阿富汗的政策。自阿富汗独立开始,苏联就试图置阿富汗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不断对阿富汗予以经济、军事援助。战后至70年代初,苏阿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后即成为苏联在阿富汗的代理人。60年代中期,阿富汗伊斯兰组织在反对国家改革政策和左翼力量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并发动了零星的反政府武装斗争。美国最初并未重视阿富汗,直到50、60年代,美国才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援助,70年代后这种援助减少。总体来看,美国对阿政策的目标非常有限。(www.daowen.com)
第二章论述1978年4月至1979年12月期间,苏联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关系、苏联是如何走上出兵道路的、阿富汗伊斯兰抵抗运动的发展和美国对阿富汗国内变化的反应。1978—1979年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纷争不断,同时阿富汗国内反政府运动的发展使人民民主党政权岌岌可危。对这些事件,苏联的态度从最初的调解但不出兵逐渐转变为决定武力干涉阿富汗内部事务。就在苏联和人民民主党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候,阿富汗伊斯兰抵抗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反对政府推行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并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建立了反政府武装基地。对于阿富汗国内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内部有不同意见,但总体反应比较平静。不过,中央情报局这时候在布热津斯基的支持下开始了对阿富汗抵抗组织的秘密援助。
第三章论述1980年至1984年期间苏联在旧的政治思维指导下在阿富汗推行的政策、阿富汗伊斯兰抵抗运动的高涨和美国在阿富汗的干涉。苏联在这一时期频繁更换领导人,它在阿富汗的政策虽然一度有松动的迹象,但总的来看,苏联并不打算离开阿富汗。苏联一面促使卡尔迈勒扩大执政基础,一面对圣战者发动了大规模的“清剿”。但卡尔迈勒没有获得国内支持,反抗烈火越扑越旺。抵抗组织中以马苏德的抗苏运动最为突出,他在与苏军对抗的同时进行了停战谈判,但双方终因根本立场不同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停火。美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态度逐渐不甚明朗。里根上台后对阿富汗圣战者的援助渐趋公开化,并有所发展。不过,美国政府内部在对阿政策方面仍然存在分歧,而且其政策并无明确的战略目标。
第四章论述1985年至1987年期间苏联在阿富汗政策的转变、抵抗组织对苏阿政策的反应和美国在阿富汗干涉政策的加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军事手段仍然无效的情况下,决定从阿富汗退出。他在积极推动日内瓦谈判的同时,敦促纳吉布拉政权实施“民族和解”政策,以便为苏联脱身创造条件。然而,纳吉布拉并不具备苏联人期待的执政能力,“民族和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阿富汗抵抗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破坏、瓦解“民族和解”政策,并加强了联合作战。美国则希望苏联继续背着阿富汗这个“包袱”,因此加强了对圣战者的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同时对日内瓦谈判持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政策和以往一样,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和谨慎。
第五章论述1988年至1989年期间苏联是如何推动并实现撤军的、有关各方的反应和苏联开始撤军后各方的政策。从1988年初开始,苏联加快了撤军阿富汗的步伐,更加积极地推动日内瓦谈判进程。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为“配合”苏联撤军,在已经失败的“民族和解”政策上继续做表面文章。阿富汗抵抗组织提出了自己的临时政府方案,但这样的方案显然已经无法产生什么影响了。美国则以“对等原则”为借口继续阻挠日内瓦谈判。这时,急于撤军的苏联不再理会外界的政策,在苏联的努力下,1988年4月日内瓦协议最终签署。然而,该协议只解决了苏联撤军问题,阿富汗并没有就此平静下来。苏联开始撤军后,阿富汗抵抗组织向人民民主党展开了夺权斗争,苏联和美国继续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随即陷入内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