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后期,彭岚嘉教授意识到经济时代文化重塑的重要性,开始转向文化研究,多年来在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发展、西部文化产业、甘肃文化产业诸多方面都有所拓展,而中国西部其实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段。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较早关注西部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先后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光明日报》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有些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理论著作10余部,主要有《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大兰州文化圈建设研究》《古道西风劲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在理论上有较高的创新意义,既为有关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基本材料和相关数据以及理论先导,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区域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富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还为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论著的研究内容和基本观点是:中国西部地区不仅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高地,也是文化地理意义上的高地;辽阔的中国西部处在欧亚大陆四大文化区中间,一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过渡地带。西部六大文化圈由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四条文化线路相连,构成一个网络状的整体;西部因历史流变而形成的文化圈和因地理单元的独特性造成的文化板块,使西部文化整体上具有一致性而层面上又有特殊性。西部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西部文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和利用西部文化资源,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文化产业的优势和薄弱的产业化基础、发育不完善的文化市场、低下的内生消费水平的劣势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共同构成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在发挥资源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资源依赖型、政策支持型、特色项目促进型、品牌主导外向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而言,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有难度,但也只要立足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西部地区通过开发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省区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特点;甘肃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也形成了绚丽多彩、丰富多元的人文景观。甘肃的文化产业开发的区域性战略是:以兰州为中心,天水和酒泉嘉峪关为副中心,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六大板块联动,可概括为“三心一带六板块”。具体思路是:把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建成甘肃文化产业创意、研发、推介、生产、营销三大中心;把东西横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建成文化产业发展带;发掘并提升陇东高原文化、陇中丘陵文化、陇南山地文化、兰州河谷文化、甘南草原文化和河西走廊文化六大板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欧腹地的一条国际文化线路,既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充分体现了《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实质,丝绸之路列为世界遗产,将对人类珍贵文化遗存的全面保护,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沿线国家的社会发展与和平稳定都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开发,既可以为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参考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又能与全面贯通的亚欧大陆桥相辅相成,全方位地拓展其辐射功能,一线串珠,襟带万里,沿桥各国的经济文化必将日益繁荣起来。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推动人类向文明进化之路,不仅可成为世界遗产,而且以丝绸之路为轴线,充分挖掘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可以建成一条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以丝绸之路文化为天然纽带,沿线各国都能找到相互之间的文化记忆,甚至相近的文化符号,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增强政治互信和经贸互通,在更大的国际平台上谋划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国际性文化贸易、开展产业项目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等方式,推进国际文化产业共同发展。通过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在促进沿线国家不同文化的交相辉映、交流互鉴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沿线国家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这一区域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和话语权。(www.daowen.com)
早在2004年4月19日《人民日报》就发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可行》一文,就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做了探讨和阐述。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跨国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论文《西部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并获得甘肃省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专家对著作《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评价是:“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发展的意识,把西部文化发展问题,置于历史与现实,西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置于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内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进行宏观研究,其立意和起点超越了一般文化领域和学术范围,真正具备了战略意义、创新意识和理论价值。”此书获得甘肃省第九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出版后,评论者认为此书有着“学术与政策的双重关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宏观与微观的多维透视”三大特点,是“基于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广泛的实践调查,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将文化作为产业的时代属性和经济价值的图景予以展现,是‘产学研’结合的代表性成果,在内容、方法、视角等诸多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此书获得甘肃省第十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梦的文化指向》出版后不久,就登上《光明日报》发布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5月)榜单,同年又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二等奖。《光明日报》2016年1月5日发表书评《中国梦的文化意蕴》一文,认为该书“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概括出了中国梦的文化意蕴这一主线,既有理论探索,又有文化气概,在当前众多解读中国梦的著作当中独树一帜,开中国梦的文化专题研究之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