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探索一带一路理论研究新领域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探索一带一路理论研究新领域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7年,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60篇,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经济学院将“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同化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研究确定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学院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战场。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探索一带一路理论研究新领域

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12月,作为甘肃省级重大研究基地,中心一直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依托经济学院科研团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截至2017年,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60篇,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经济学院将“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同化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研究确定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学院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战场。

近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产业合作与发展,以及同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方面的研究;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与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特色经济发展的研究;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四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路径及绩效方面的研究。

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大量有建设性的学术观点,其中,高新才教授着眼于国内发展通道经济方略的前期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战略、城市间经济联动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重要节点发展战略等问题,尤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上,从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市场等角度实现全面对接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实需要,从商贸通道建设和人文交流合作通道建设等方面对通道经济内涵进行了拓展。关于甘肃在通道经济建设上的对策,认为应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完善产业对接支撑,力争探索一条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新路子,将甘肃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

郭爱君教授、毛锦凰副教授以产业空间布局理论和原则为依据,以经济带局部与整体协调发展为目标,分析经济带沿途区域与国家的优势产业及特点,从经济带、国家和节点三个层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空间布局战略,认为经济带上的国家之间,整合现有优势产业,加强产业政策沟通,以构建睦邻友好带和战略稳定带作为主要支撑,以双边及多边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以实现互联互通为基本内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区域、国家和重要节点及辐射区域进行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开发投资能源合作、商品贸易、人文交流,以点带面形成国家经济增长带,从线到片形成区域经济大合作,以产业协调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大开放的新引擎。(www.daowen.com)

汪晓文教授运用产业共生理论解释了经济带内产业合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随着分工不断细化,同类产业的不同价值模块,以及具有彼此经济联系的业务模块之间出现融合、互动、协调的发展趋势,将引起同类产业或其相似的产业业务模块融合、互动、协调程度的强化,并导致同类企业在相似业务模块间形成战略联盟,产业共生的形态将会向高级化不断演化。

姜安印教授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发展经验的互鉴性问题,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减贫经验、中国的开发性金融实践、能源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同时也是部分后发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国发展理念、发展知识、治理经验的过程。“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倡导的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本身就是中国发展经验的凝练,是对中国发展观与中国发展知识的总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可以借鉴利用开发性金融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减贫实践的成功在于构建包括政府、市场组织、产业体系、社会组织、贫困者等多元主体协同互动机制培育、增强当地政府应对和解决贫困问题的能力,从制度、体制、机制上协调不同主体和资源,使之相互高度配合,并在扶贫政策上解决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性。这些对国际减贫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体建设研究中心通过深入理论研究所得出的学术观点和结论,部分结论已直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行动方案,一些观点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发表的60篇学术论文,总被引用数到400次,其中,单篇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达159次,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合作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该中心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研究,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生力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