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兰州大学深化一带一路研究:重拳出击

兰州大学深化一带一路研究:重拳出击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兰州大学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对此开展研究,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未来几年,兰州大学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明晰工作重点,为继续推进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的研究提供机制和政策保障。对文科项目经费配置比例予以必要调整,以鼓励文科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研究当中,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兰州大学深化一带一路研究:重拳出击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构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任重而道远。“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兰州大学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对此开展研究,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未来几年,兰州大学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明晰工作重点,为继续推进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的研究提供机制和政策保障。

第一,整合校内资源,加强智库建设,增强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政策和学术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中明确要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这些顶层设计,从政府信息公开、重大决策意见征集、政策评估、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舆论引导等方面为智库发展打开了政策之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提供了重要机遇。当前,兰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初步形成了由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牵头,以中亚研究所、格鲁吉亚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意大利研究中心为主体,以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等为补充的校内智库架构,为进一步做好各项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各方的努力下,兰州大学智库建设成绩斐然。2017年10月,中亚研究所入选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编著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中“一带一路”最有影响力高校智库榜单,位居“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影响力排名第八位。2017年11月,中亚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入选由中国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报告(2017)》中“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2017年12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亚研究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和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4家机构入选由南京大学、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17—2018)名单。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继续完善落实《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探索把“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聚焦我国东中西部联动发展及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核心节点国家联动发展研究,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国际交流、舆论引导等功能于一体、实体性的智库项目策划平台、智库机构运营平台、智库团队整合平台、智库成果发布平台、智库对外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和智库咨政成果报送主渠道。加强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校内非实体性研究机构”为支撑的“金字塔”形科研平台体系建设,以服务学科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层级科研平台的学术引领和研究资源整合配置作用,根据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培育一批智库。

兰州大学的智库建设将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特色差异、有限目标的发展思路,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为重点,统筹整合校内现有重点研究基地、科研机构和智库的优质资源,重点建设3~5个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充分发挥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

具体来看,在智库建设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学术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

第二,加强资金筹措和统筹能力,为“一带一路”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和持续发展,兰州大学首先将加强资金筹措工作,增加资金总量。具体来看,应通盘考虑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等中央财政资金;深化省部共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扩大与社会和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校友会和基金会作用,广泛吸纳校友捐助、社会捐赠,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提高筹资项目设计科学化水平。

其次,兰州大学将加大资金统筹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一,积极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完善学校项目建设的绩效考评机制,鼓励相关机构、学院和广大师生参与“一带一路”相关研究。其二,完善项目经费配套。(1)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模式,打造精品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重大攻关项目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充分发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校内经费科研培育作用,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组织作用,发挥学院的基层组织作用。(2)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纵向项目给予更富有激励意义的经费配套,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鼓励自由探索研究相结合,以承担国家部委级以上项目为引导,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重点加大对未承担过国家级项目的现有中青年副高职以上教师潜力提升的力度,以及挖掘提升中级讲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的能力。其三,调整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管理费比例。对文科项目经费配置比例予以必要调整,以鼓励文科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研究当中,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大教师队伍体量,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为“一带一路”研究提供储备人才。

队伍建设是任何学术研究的核心与关键。兰州大学将进一步重视教学和研究梯队建设,全面建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知识结构互补的高水平、国际化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在扩大兰州大学教师队伍的总体数量和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引进国内外一流学者力度的基础上,着力于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介入“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素养,为“一带一路”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具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

(1)增大人才队伍体量。围绕“双一流”建设制定校院两级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将规划和计划的实施纳入学院整体工作年度考核内容中去,将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学院及基层组织,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考核的首要和最重要指标。

(2)完善人才岗位设置。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强化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精准发力,建立包括科研启动费、项目配套费支持、团队建设、招生指标等工作条件保障,薪酬分配、住房安排、子女入学等生活保障措施在内的政策支持体系;继续开展“青年教授”“青年研究员”聘任工作,优化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继续加强“师资博士后”的培养工作,强化措施,扩大规模,增加师资储备;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拓宽海外学术交流渠道,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发挥离退休教师的作用,努力解决好离退休教师的返聘和待遇问题。以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为依托,为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身体健康愿意继续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政府相关部门的退休人员等设置可以聘任的“专职研究岗位”,提供基本研究条件,发挥余热,培育新的增长点。根据学校相关科研成果考核政策按劳取酬(包括奖励)。(www.daowen.com)

(3)下放人事管理权。在重点研究基地设立“人才特区”,赋予其自主制定人员选聘标准、年度和聘期考核要求等人事管理权;制定和完善创新团队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通过学科交叉、协同和融合,积极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

(4)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按照各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分年度、按计划精准实施,主动出击,到海外、国内延揽人才,招聘优秀毕业生;制定“兰州大学海内外青年英才引进百人计划”和“兰州大学优秀毕业生补充计划”;进一步加大外籍教师引进力度,提高外籍教师数量和比重;依托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引进工作力度,在一流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实现高水平人才的汇聚;注重引进和选留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一批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良好学术声望和较高影响力的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和学术带头人。

(5)实施青年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进行国际论文写作培训,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重点提升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SSCI、A&HCI期刊国际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论培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数字人文、社会计算和现代循证实验方法的训练,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行基础研究成果向智库成果转化能力培训,通过与国内其他知名智库的交流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兰州大学基础研究成果向智库成果转化的相关训练,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能力。

在此方面,学校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1)应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加强国外引智工作,吸引世界顶尖学者和国外高层次专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家来校深度合作与交流,聘请国外优秀专家学者和海外优秀博士来校工作,提升长期外籍教师比例。

(2)提升教师、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选派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管理骨干出国境研修,鼓励教学科研的一线教师赴世界高水平大学研修访学以及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支持教师到国际重要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管理职务和学术职务,加强国际联合,实施青年人文社会学科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出国境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计划”和“管理队伍海外交流计划”,设立“海外师资培养”项目;完善校院两级开展国际合作的激励机制,发挥学院参与人才国际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鼓励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参与和建立海外研究中心,举办国际性学术活动,支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持续稳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享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推动建立兰州大学在特色和优势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努力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搭建人才交流的平台,鼓励和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采取各种形式,在不同层次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与深入交流,加大对师生的境外及海外交流学习的支持力度;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共建;扩大来校留学生规模,加强海外招生宣传,开拓留学生生源渠道,增加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果外译推介规划,组织优秀成果的外译工作,向国外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加强外文期刊建设,鼓励并支持各学科与国内顶级期刊、国外著名期刊的战略合作。

第五,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突出“一带一路”研究的区域特色和方向特色。

为促进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学校将继续加强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强文科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建设、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等。在此过程中,兰州大学将进一步突出两个特色,即区域特色和方向特色。

一方面,兰州大学的“一带一路”研究应具有别具一格的区域特色。西部地区是兰州大学发展壮大的战略依托和广阔舞台,是兰州大学的立校之本、事业之基、活力之源。学校视“做西部文章”为己任,立足鲜明的区域特色,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效资源,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际科学问题,这正是兰州大学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之处。在今后的“一带一路”研究中,要继续坚持这一特色。

另一方面,兰州大学的“一带一路”研究将充分巩固和发挥各学科的研究方向特色。由于地处西北,兰州大学只能坚持内涵式发展战略,走特色建设之路,这一定要贯彻到“一带一路”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立足于自身的区域特色,兰州大学在“一带一路”研究中大有可为,而且只有将学科建设同解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国家战略和国际问题相结合,才能真正让“一带一路”研究不断焕发生命力、彰显影响力。未来几年,兰州大学在“一带一路”研究过程中,将着重支持以下研究方向:西部地区涉及国家安全、周边国家关系、民族和宗教关系、西北区域史、反贫困事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文化资源开发等问题与“一带一路”之间关系的研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兰州大学将集中科研力量围绕“一带一路”与中西亚国家间关系、中巴经济走廊、丝路国际反恐反分裂斗争、敦煌丝路文献与社会历史、丝路艺术与宗教文化、丝路社会发展与治理创新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争取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兰州大学作为“一带一路”研究西部重镇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在学术界和政策圈产生明显影响力。

“做西部文章,建一流大学”,这是兰州大学对自身发展战略的定位,也是其始终不渝的办学理念。在“一带一路”研究的热潮中,兰州大学已发出了自身的声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依靠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兰州大学已经调动了各学科的力量介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之中。一旦学校理顺关系、加大投入,兰州大学从“一带一路”研究的西部重镇上升为“一带一路”研究的国家重镇是可以预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