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Barcode)通常是指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条,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进行排列,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图3-1)。常见的条形码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与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条形码包含物品的生产国家或地区、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邮件起止地点、图书分类号、类别和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银行系统、图书管理和邮政管理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3-1 条形码
条形码技术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实验室中一位名叫约翰·科芒德(John Kermode)的发明家想对邮政单据实现自动分捡,提出了科芒德码。
由于科芒德码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低,并且很难编出十个以上的不同代码。之后不久,道格拉斯·杨(Douglas Young)在科芒德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杨码。杨码使用了更少的条,但利用条之间空的尺寸变化,就如同当今的UPC条码使用的四个不同条空尺寸。新的条码可在相同的大小空间对一百个不同的地区编码,科芒德码却仅能对十个不同的地区编码。(www.daowen.com)
在专利文献中,1949年才第一次有记载了诺姆·伍德兰(Norm Woodland)和伯纳德·西尔沃(Bernard Silver)发明的全方位条形码符号。
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于1970年开发出了“二维码”之后,逐步出现了适于销售的二维矩阵条码打印设备和识别设备。那时二维矩阵条形码用于报社排版过程的自动化。
不久之后,(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和微处理器的逐步发展,新的标识符号(象征学)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称之为“条码工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一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一些进出口企业把条形码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逐步提上议事日程。一些行业如邮电行业、图书行业、物资管理行业和外贸行业开始逐步推广使用条形码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