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中小企业现代化的实际效果及成就

日本中小企业现代化的实际效果及成就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法人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表明日本中小企业组织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同时也标志着中小企业逐步达到现代企业的水平。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显著缩小了其与大企业之间的差距,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企业的附加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使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图8-4描述了日本中小企业产值(销售额)变化趋势,中小企业产值整体

日本中小企业现代化的实际效果及成就

(一)实绩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基本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增长,还表现为中小企业现代化成分增加,即中小企业法人化速度高于个人企业增长速度[19]从非农林业中小企业的法人企业增长速度来看,1959年比1956年增长25.31%,1962年比1959年增长22.35%,1965年比1962年增长20.67%,1968年比1965年增长19.26%,1971年比1968年增长17.82%,1974年比1971年增长22.11%,个人企业同期增长速度分别是1.28%、-2.82%、5.29%、15.17%、7.54%和1.51%。[20]法人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表明日本中小企业组织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同时也标志着中小企业逐步达到现代企业的水平。

尤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后期(1963—1972年),为了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如前文所述日本政府于1963年7月公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以及相关辅助政策,各种中小企业法律的制定和辅助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1963年,日本共有中小企业388.18万家,从业人员2 122.52万人(包括农业以外的所有产业),占农业以外的所有产业合计企业数的99.6%和77.9%,其中制造业中中小企业共有50.96万家,从业人员623.8万人,创造产值11.86兆日元,如表8-1所示,分别占制造业全体成员的99.4%、69.4%和50.3%。至1972年,日本中小企业增加至580.33万家,从业人员3 040.05万人,占农业以外的所有产业合计企业数的99.5%和78.4%,其中中小企业制造业共有78.86万家,从业人员920.92万人,创造产值41.46兆日元,如表8-1所示,分别为全部制造业的99.4%、69.5%和51.2%。[21]

表8-1 日本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22]

如表8-1所示,显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后期,日本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显著增加,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一时期中小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得到了加强,不仅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而且使中小企业更加趋于专业化生产,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各行业领域都产生了核心企业,[23]这是中小企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这部分核心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小企业普遍落后的状况,清晰反映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强化和专业领域的多样化,佐证了高度工业化和中小企业现代化是可以并存的。

(二)成效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实现中小企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来,日本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在财政金融方面扶持政策和企业间专业化协作等路径选择,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中小企业现代化。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显著缩小了其与大企业之间的差距,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企业的附加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使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24]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缩小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差距

如前文所述,日本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日本学者长期争论和研究的焦点,也是日本政府在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力图解决的问题,其中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差距,是日本政府提出中小企业现代化目标时所要达到的基准之一。日本企业的“二重差距”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生产率上的差异,而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企业生产率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图8-2所示的主要是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后期(1963)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工资水平、固定资产装备率和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变化。

由图8-2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小企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幅度较大,相当于大企业工资水平的60%左右,由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和工资刚性的原因,工资水平曲线较为平稳;附加价值生产率与大企业的差距有所缩小,在1960年以后基本保持在50%上下的水平;资本装备水平从1963年起大幅度提高,从33%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45%左右。整体而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小企业在工资水平、附加价值生产率、资本装备水平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缩小了与大企业之间的差距。

图8-2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差距变化趋势图[25]

注:①关于工资差别、附加价值生产率差别,从业人员在1人以上、299人以下为中小企业,300人以上为大企业。
②关于资本装备率差别,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上、299人以下为中小企业,300人以上为大企业。
③附加价值生产率=附加价值额/从业人员数。
④资本装备率=有形固定资产/从业人员数。
⑤把大企业的生产率看作100来计算。

2.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www.daowen.com)

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两种方式来实现。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初期技术基础薄弱,《日本中小企业白皮书》调查显示,有75%的中小企业引进技术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有36.9%的企业由于自身缺乏技术积累而引进技术,如表8-2所示,因此,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从外部引进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并且技术引进单位主要是机械设备厂商和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和大企业。

表8-2 日本中小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和引进单位[26] (单位:%)

图8-3 日本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数及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一览[27]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技术细分化和复合化,以及社会消费需求多样化,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而促使中小企业致力于自主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创新,以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如图8-3所示,中小企业在1955—1972年的技术引进数逐步上升,而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呈现大幅度的提升,这表明在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技术水平尤其是自主研发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28]

3.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

企业生产产值、销售额和附加价值是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图8-4描述了日本中小企业产值(销售额)变化趋势,中小企业产值整体呈上升趋势,由1955年的37.95千亿日元增加到1972年的306.43千亿日元,1972年以后中小企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加快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表明中小企业现代化成效已经凸显。

图8-4 日本中小企业产值/销售额变化趋势一览[29]

注:中小企业按员工人数在1~299人的概念统计,1981年起中小企业只统计员工人数在4人以上的企业。

图8-5描述了日本中小企业附加价值的变化趋势,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集约型发展要求中,高附加值化是现代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侧重点是企业高质量化发展,产品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转变,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由图8-5可知,中小企业附加价值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55年的10 855.18亿日元上升到1972年的157 255.16亿日元,17年间增长了近15倍。由此可知,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达到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并通过价值链升级实现产业升级。[30]

图8-5 日本中小企业附加价值变化趋势一览[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