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二战”后的经济复兴期,1955年日本人均GDP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1958—1959年的进出口也达到了战前的水平,整体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半期,日本经济几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准。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资金、技术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差距明显扩大。1957年的《经济白皮书》指出了日本经济中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一边是现代化的大企业,另一边是仍然不具有现代化劳资关系的小企业以及由家族经营的微小企业和农户,它们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在技术水平和工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也没有消除二元的阶层结构。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存在的差距,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期(1955—1962年)依然显著。如图8-1所示,中小企业的附加价值生产率只有大企业的46%,工资水平则只有大企业的53%。
图8-1 制造业中各种差距的推移状况(把大企业的生产率当作100来计算)[11]
注:企业员工在10人以上、299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300人以上的企业为大企业。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经济高度增长的前期(1955—1962年),贸易层面上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日趋增长。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力资源从第一产业部门向第二产业部门移动,产值也在发生同样的转变。地区间的移动也在发生,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移动。另外,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这样的人口压力给城市带来了过剩的劳动力,从而产生了低收入劳动者,这也是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在制造业等部门中出现的生产急速扩大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即使出现了前文所述的人口移动,也还是导致了50年代后期失业率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显著大于供给的状况。(www.daowen.com)
通过附加价值额的比例能看到日本制造业中产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中加工型行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从以前的以轻工业素材行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工业的加工型行业为中心。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如同“二元经济结构”论中所指出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附加价值生产率的差距在1960年开始出现缩小的倾向,关于工资的差距以及前文所述的劳动需求过大的现象自1958年开始出现缩小的迹象。[12]
(三)20世纪50年代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大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企业的现代化同时牵引和带动了其余部门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各生产部门的生产率。然而,20世纪50年代农业和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仅仅依靠大企业的发展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经济二元结构”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愈来愈大。
在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有极大的比例。1960年,日本的中小企业达到320万家,占企业总数(322万家)的99.4%。其中,商业行业175万家,服务行业65万家,制造行业52万家。就从业人员规模来看,从业人数在4人以下的零散企业达到245万家,占比78%。1961年,在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高达1466万人,占日本全国从业人数的37%。
尽管中小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均极为庞大,但面临的问题也非常显著。第一,中小企业多面临设备陈旧、落后的窘境。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本乏力,加上银行的融资能力不足,普遍缺乏设备改良的能力。第二,技术水平落后。中小企业既无法简单地从先进国家引入先进设备,也无法实现大企业广泛实施的通过技术移植提高技术水平。第三,中小企业之间的过当竞争阻碍了相互之间的发展。尤其是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手工业,手工业尤其行业无秩序发展的问题严重。
在当时的状况下,落后行业若想维持生存,只有通过行业保护和改良两种手段。行业保护在维系行业生存的同时也容易让问题残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改良固然会让新旧事物发生碰撞和摩擦,但往往会取得螺旋性上升的成果,有利于从本质上改善和解决问题。实现中小企业的收入倍增,中小企业必然会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但会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弥补企业在提高劳动成本上的支出。此外,中小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借力于生产设备的改造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强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其纳入组织化管理的轨道,会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忽视或者拿不出良好的解决办法,使中小企业发展边缘化,将影响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因此,“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重要的一环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认识到其既可以实现社会均衡,也会成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不可或缺的要因。具体而言:第一,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益于扩大出口;中小企业的制品对于原料进口依存度较低的同时,还可以获取较多的外币。而且中小企业的制品多出口到发达国家,在获取美元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有着互补的作用;据公正交易文员会调查表明,纺织制品的40%、造船机械制品的20%~30%均由中小企业来承担。尤其是造船业跃升为世界第一,而汽车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都与承担各自行业相当比例工作的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各大企业争相将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麾下,并通过提高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力以提高其自身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中小企业拥有良好的资本效率;相较大企业而言,尽管中小企业在生产性、工资水准、收益率各方面呈现劣势,但在资本的回转率上却远远优于大企业,因此和大企业需要加大投入购买现代化设备以实现增产相比,中小企业在实现相同增产额的条件下需要的投资会大幅度下降。第四,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收能力;“二战”后,日本所增加的大部分就业人口都为中小企业所吸收,而今后依然持续增长的就业人口的大多数依然依靠中小企业来吸收和消化。[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