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追赶、被追赶、再追赶的过程,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日本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在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日本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经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
(一)振兴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
日本的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其国民收入倍增的贡献率达到了55%,对倍增计划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如前文所述,这一时期日本实施了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开发“自主技术”为辅的方针,首先引进欧美的先进技术和半成品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或创新,从而形成自主技术。并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步建立了其独立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16]
我国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着基础实力薄弱和科技的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在利用技术红利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同时在重视先进技术和我国本土优秀人才的匹配性培养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我们首先可学习日本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引进先进技术、提倡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从宏观上推进科技改革、制定相应的科技计划;其次要重视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科研成果能够有效地进入市场,创造出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最后,应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17]
(二)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日本的科技投入一直保持谨慎、平稳、发展的态势,即使在经济处于低谷徘徊、停滞不前的时期,日本也没有减少对科技的总投入,反而连年持续增加,并且对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保证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优势,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投入是高新技术产业大胆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的整体规模还比较小,经费有限,又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和研发扶持力度。政府可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使高新技术企业有相对充足的经费投入到研发过程中去,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民间企业主导型”研究机构,打造“常青企业”
日本企业是推动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和推手,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各地出现了民间企业自办“中央研究所”的热潮,吸引了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同时民间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日益超过依靠政府预算支出的研究开发资金,也吸引了更多的研究人才到企业工作。随着“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企业优位”“民间企业主导型”的日本研究开发机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可以说,民间企业掀起的“中央研究所”热和大力增加的研究开发投资,推动了日本科技的发展,增强了日本整体的科技实力,也为日本培养了作为其经济发展支撑的大批长寿企业。[18]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寿命不长、国际竞争力不强、没有赖以长存的核心技术等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企业通过自办从事研究开发的研究所、培养大批具有科技能力的科技人才、增强企业自身科技实力的发展经验。首先应培养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在企业中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让企业拥有得以发展和长存的自主的核心技术;然后为企业培养并留住科技人才,推动我国企业逐步发展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常青企业”;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综合科技实力的增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智造”。
(四)培养科技人才,注重“工匠精神”和“团队精神”的融合
日本一直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早在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就提出了尽快确立增招理工科大学学生的计划,旨在推动理工科大学的设施更新,探讨理工科大学的学科构成、新教学方法,推进理工科大学从基础研究到与企业联合进行应用研究、研究开发的发展方向;此外,还提出了增加理工科教员的计划。各项政策和举措于1960年开始逐步实施,为日本社会培养并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同时,日本企业也非常注重对企业员工和科技人员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不论是管理层员工还是普通员工都会在职场中努力维系和谐的工作氛围,这便于企业内部形成上下趋同、目标一致的命运共同体格局。此外,日本企业的员工非常注重通过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进一步推进了生产现场上的技术革新,并使技术革新成为一项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相互配合的集体事业。
我国现阶段也存在科技人才不足的情况,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存在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缺少多层次性的问题,尤其在打造人才团队和培养创新性人才上缺乏精神动力的注入,企业团队的“软实力”还有待提高。我们应借鉴日本培养科技人才的经验,重视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开展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培养员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从事多项工作的能力。同时,在企业团队的建设上,我国企业应注重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趋同、目标一致的命运共同体格局,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较好地将企业的“以人为本”与员工的“以企业为家”相统一,在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同时提升企业的软实力,这将有助于为企业培养科技人才并留住人才,共同推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注释】
[1]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课题组:《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2页。
[2]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课题组:《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111页。
[3]马可:《日本科技政策的历史沿革》,载《科技信息》2010年第27期,第114~115页。(www.daowen.com)
[4]“产官学”合作模式:由日语“産学官連携”一词翻译而来,指企业、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通力合作的一种科技创新模式。
[5]由日语“失われた10年”译来。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1991至2000年初期因长期经济不景气而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6]1995年11月,日本国会通过《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的效力介于宪法与专门法之间,明确提出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
[7]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课题组:《日本科技创新态势分析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页。
[8]智瑞芝,袁瑞娟,肖秀丽:《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动态及政策分析》,载《现代日本经济》2016年第5期,第83~94页。
[9][日]武田晴人:《解读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评论株式会社2014年版,第155~156页。
[10][日]武田晴人:《解读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评论株式会社2014年版,第156~157页。
[11]冯昭奎:《战后70年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与特点》,载《日本学刊》2015年第5期,第80页。
[12]冯昭奎:《战后70年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与特点》,载《日本学刊》2015年第5期,第81页。
[13]南亮進:『日本の経済発展』,東洋経済新報社,平成56年,79ページ。
[14]冯昭奎:《战后70年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与特点》,载《日本学刊》2015年第5期,第82页。
[15]冯昭奎:《战后70年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与特点》,载《日本学刊》2015年第5期,第82页。
[16]孙敬水、黄秋虹:《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经济问题》2013年第1期,第13页。
[17]孙敬水、黄秋虹:《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经济问题》2013年第1期,第13页。
[18]冯昭奎:《战后70年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与特点》,载《日本学刊》2015年第5期,第8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