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府公共部门的计划:优化方案

政府公共部门的计划:优化方案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计划的对象以政府公共部门为中心;另一方面,对于民间部门的参与表示了抑制的意思,也表明本计划被给予与至今为止的计划所不同的地位。[21]本计划中,政府在对日本经济潜在增长力进行正确评价的同时,还承担了积极培养增长要因、排除阻碍增长要因的任务。按照日本现有状况,基础设施薄弱,基本上表现为后发性的结构不均衡,为完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计划实施期间进行持续长期的努力。

本部分由5章构成,包括:第1章,计划中政府的作用;第2章,扩充社会基础设施;第3章,提高人的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振兴;第4章,充实社会保障和提高社会福利;第5章,财政金融政策的合理运营。以上各章的编写是对应于计划的5个中心课题展开的,且5个课题的内容在前文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相对应于第1、第4个中心课题,同时第4章和第5章的内容以第1、第3和第5个课题为中心,从横截面上论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作用,其形式与该内容是相对应的。

(一)第1章:计划中政府的作用

1.经济增长和政府的作用

关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对象,政府把中心放在直接拥有政策实现手段的政府公共部门。以往的计划把同民间部门相关联的部分作为前提,同以往相比本计划中缩小了政府直接干预的范围,但被缩小的范围中拥有了比以往更多的责任。一方面,计划的对象以政府公共部门为中心;另一方面,对于民间部门的参与表示了抑制的意思,也表明本计划被给予与至今为止的计划所不同的地位。[21]

本计划中,政府在对日本经济潜在增长力进行正确评价的同时,还承担了积极培养增长要因、排除阻碍增长要因的任务。同时还通过合适的财政金融政策的运用,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和资金的增长,以及缩小景气变动幅度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实现,需要创造能让民间充分发挥创意的条件。于是,计划中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如下:①扩充社会基础设施;②通过教育训练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③充实社会保障和提高社会福利;④引导民间产业发展。[22]

2.实现政策的手段

为了实现计划中所表明的经济政策,应尽可能期待来自民间企业和个人的创意,极力避免采取直接的管理手段。并且尽可能避开直接以个别企业为对象的保护政策,有必要采取充分发挥其经济性的政策。于是,取消以往对物品的管理和外汇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的间接手段对民间部门实施合适的引导政策来实现计划的目标。

在实施政策之际应考虑整体性,并在计划中尽可能明确执行的先后顺序。政策的执行必须是机动而有弹性的。如前文所述,计划中具有预测性特征的部分很多,并且关于国际经济动向等在计划执行阶段上会产生预测不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僵硬地考虑计划会产生不必要的摩擦,从而阻碍其健康成长。在计划制定之际有必要考虑以这样的措施来处理事态。

关于计划达成的目标必须强调的是制度的修改。至今为止,对经济增长起到作用的各项制度没有得到重视。但在计划期间,从“二战”后复兴阶段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变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有必要修改阻碍经济增长的各项制度。在扩充社会基础设施、普及教育、提高社会福利以及其他所有的政策面上有必要进行这种制度的修改和调整。同时,要致力于精简行政机构和行政的现代化,在推进政策之际有必要严格避免随意设置新的政府机构。

(二)第2章:扩充社会基础设施

本章包含五大内容:第一,扩充社会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和基本方向;第二,推进产业的合理配置;第三,确立综合交通体系;第四,整备住宅和生活环境;第五,保全国土并有效利用。

1.扩充社会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和基本方向

作为生产活动和国民生活基盘的基础设施的薄弱性问题很早就被提出来了,为满足其发展的要求,公共投资近年急速增长。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并没能够推动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十分必要的实施政策顺利进行。因此,深刻感受到在公共投资的“量”和“质”两方面有必要进行根本的探讨,使其走上扩充社会基础设施的轨道

计划实施期间扩充社会基础设施的第一个方向是整备产业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港湾、机场等运输设施,电信电话等通信设施,工业用地、工业用水等方面的布局对策等;第二个方向是扩充住宅及生活环境设施等,尤其有必要缓和“城市问题”,包括整备住宅、上下水道、医院、福利设施、文教设施等社会基础设施;第三个方向表明了强化国土保全设施的必要性,包括修复天灾造成的设施损伤和治水等内容。[23]

按照以上的基本方向,计划实施期间必须扩充社会基础设施,且在实施之际有必要考虑与国民经济整体运营的关联性。按照日本现有状况,基础设施薄弱,基本上表现为后发性的结构不均衡,为完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计划实施期间进行持续长期的努力。过于快速地扩充基础设施,可能会对民间设备投资带来障碍,造成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等,整体上是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的结果。相应地,计划中应考虑与其他诸要素的关联性,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观点来预测基础设施的最大规模,与行政投资相关的企业设备投资的比例现在是1∶3,在目标年份将扩大到1∶2,此计划期间将投入合计16.13兆日元(1960年价格)。

这是扩充社会基础设施所必需的费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其主要来源应该主要是国民应该负担的租税,所以对其的使用必须特别谨慎,并且今后要通过推进对其投资部分有效率实施的对策,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首先,要纠正以往对公共投资的利益均沾性、非效率性,从政府部门间的宗派主义、各种被歪曲的利益关系中脱离出来,实现技术的、经济的合理分配。其次,为确立体制,整顿计划或实施公共投资的相关机构,尽可能把关联部门放在统一视野下,扩充调查费用,在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努力推进计划的实施。同时推进建筑部门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使各部门的政策实施更具有效率。再次,关于建筑资产的维持和管理,要注意增加维持费用和机构的合理化。最后,用地的获得和补偿问题有可能对今后扩充的社会基础设施产生越来越大的障碍,为实现有效率地进行,有必要将土地向公共设施转用,排除其利用中的不正当利益或过大的权力主张,致力于尽快解决问题。

总之,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确立评价鉴定制度,或在买卖完结前尽快着手探讨解决方法,在补偿的合理化和推动各部门的发展上找到根本的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考虑方式,计划中关于扩充社会基础设施的各部门必要的行政投资额如表2-10所示。

表2-10 行政投资实绩及计划期间的投资额[24] (单位:亿日元)

注:计划期间的投资额是按照1960年的价格来计算的。

表2-10中所示的行政投资额是为扩充基础设施所必须确保的规模,当然由于没有考虑到计划实施期间内的景气变动,在决定每年的投资额之际,应该考虑到公共投资作为景气调整手段所能发挥的作用,应该让其拥有很大的弹性。

作为各部门大致的发展方向,为强化产业基础的投资在计划的前半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但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道路、港湾等产业基础设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虽说有扩充的必要性,但从行政投资总额的限制以及在与其他部门相均衡的意义上,要使其在计划期间得到理想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另外,用来保证民生稳定的投资,作为产业发展基础所必要的产物之外,在计划后期将会提高;为保全国土的投资要求长期、有计划地执行,紧急部分则要求比计划前期更有重点地实施。其他部分预计在计划实施期间是逐步增加的趋势。

立足于今后长期发展的观点,有必要促进日本产业的合理配置,并快速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有必要计划性地实施工作,且在实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切实保持各公共部门的计划性和综合性。如表3-10所示,为推动产业用地政策的实施,除道路、港湾、用水、劳动者住宅等先行投资所需要的费用之外,还专门在计划实施后半期重点着手于北海道、东北、日本中部地区等落后地区大规模工业地带的建设,以及建设新首都等,保留5 000亿日元作为跨部门的产业用地调整资金,以推动这些规划性工作有效果地完成。

2.推进产业的合理配置

伴随着计划的实施,今后将增强产业配置的合理性。计划中将发挥中心作用的是工业,工业生产从1959年算起到目标年份的1970年会增加3.3倍,相应的必要的用地、用水、道路、港湾等的整备将会成为大问题,产业以及工业地带建设所需用地是否合理化,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于产业用地政策存在如下问题:①尊重企业的经济合理性;②纠正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③防止过大都市化。本来用地是企业决定的事情,计划中选择了尊重企业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但过于自由放任会导致过大都市化、地区间收入差距增大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使国民经济朝着非效率化的方向发展。相应地,在产业配置之际必须考虑纠正地区间的差距和防止大都市化的问题。但若过于重点地考虑这些问题,容易陷入无计划、利益均沾式的工业分散化发展状况,其结果将有可能阻碍经济增长。所以,为避免工业零乱分布的状况,有必要对分散的工业实施计划性发展,这从产业用地相关的行政投资或社会基础设施的分配方面来看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大的引导手段,但因资金框架的限制,所以如果不是重点集中的投入将不能确保较好的效果。

同时,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日本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问题,仅依靠用地政策不能充分解决此问题,其他的相关政策,例如农业现代化政策、中小企业对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必须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才可能解决此问题。

基于以上诸点的考虑,对计划实施期间的产业用地作如下部署:

(1)由已形成的四大工业地带(京滨、中京、阪神、北九州)连接而成的带状区域与高消费区临近、与产业相关联的诸项设施的整备也进行到了一定程度,同时关联产业、外包企业也广泛存在,用地、用水都比较充足,与其他地区相比拥有非常优越的用地条件。相应地,由于社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非常高,该区域在计划实施期间能够充分发挥工业地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带状区域的中间点打造并整备中等规模的新工业地带,可能会带来生产单位的巨大化及企业联合化的倾向。

(2)带状区域内,原则上禁止向四大工业地带密集的地方进行新的工业集中。取而代之的是对工业用水的水道、道路交通、住宅、下水道等设施的追加投资,并致力于通过再开发提高生产效率。

(3)尽可能在接近四大工业地带的中心地区但保持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和周边区域分散性地建立工厂,并通过整备交通网以扩大其外延。

(4)日本北海道、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期间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同时这些区域随着计划的进行,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计划后半期的重点在于,在经过慎重选定的区域内,整备与大规模中心工业地带相适应的外部条件,并以工业地带为核心,促进工业地带的发展。

另外,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从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等观点来看,应推动适当规模的工业地带的发展以及设立适合农村地带的工业分布,因此,在产生各地区特殊用地条件的同时,有必要整备各地区的内陆交通状况并强化区域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扩充经济圈的机能。

对应以上产业用地条件的发展方向,区域差距将随着工业地带以外收入水平的相对提高而有所缓和。另外,预计10年间新开工业用地大约为5.5万公顷,目标年份的工业用水使用量为每天7 000万~8 300万吨。所以,打造工业用地以及建设工业用水水道成为计划实施期间加强基础设施的重点部分。

为顺利推进产业用地的基本发展,有必要进行如下政策或制度的改善:

(1)关于工业用地的建设和整备,在用地、用水、劳动力等要点上顺利地与农业、渔业用地进行调整。

(2)考虑到通过行政投资进行的再开发不会轻易改变东京过大都市化的倾向,政府机构、大学等公共机关可向其他地方转移,并探讨是否有必要建造新首都的议题。

(3)在已形成的四大工业地带的中心地区新建工厂,原则上是禁止或限制的,对工业的地方化分散性发展的奖励指导有必要迅速立法,并形成具体措施。

(4)关于产业和人口配置问题的重要性将会逐步增大,问题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工业用地方面,而是涵盖了与地区间差距、地区间劳动力移动、用地、用水问题相关的农业、渔业等诸多方面,有必要设置统一执行产业用地政策的行政机关,并可考虑明确对策方向,设置审议会或调查会。

3.确立综合交通体系

为实现今后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面临的运输不发达的紧迫问题,建立合理的现代交通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在考虑今后的国内交通政策之际,以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

(1)增强各交通机关的运输能力,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革新创造出现代化的、合理的交通分布体系。

(2)各交通机关应考虑到需求者能根据各自所需服务和能支付的运费而进行任意选择的状况。

(3)应尊重交通企业各自独立的结算制度,根据原来的价格水平来决定合适的运费,在实现各交通机关部门合理化的同时强化企业经营的基础。

(4)必须保持可动设施能力的增强与固定设施建设的均衡。

因此,对于固定设施,应按照计划进行先行投资。要求可动投资按照设施能力的增强而进行现代化建设。

今后的旅客货物运输需求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交通机关运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以上要因的基础上,对目标年份的运输量的推测,如表2-11和表2-12所示。

表2-11 国内货物运输[25] (单位:亿吨/公里)

注:①括号内表示构成比。
②*表示外数。

运输结构上,货车、客车汽车的运输能力提升,航空飞机和乘用车上的增长特别显著。国铁和私铁的运输量将会增加,但占整体的比例在逐步减少。由表2-11和表2-12可知,从运输量整体来看,预计货物运输量将会增加2.2倍,旅客运输量将会增加2.4倍。与以上的运输需求相应,计划期间有必要大幅增加投资,从而扩充交通设施。今后在进行交通投资时,在制定涵盖整个交通部门的综合计划、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作为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用地的处理方法,强化其重要性。

表2-12 国内旅客运输[26] (单位:亿人/公里)

注:括号内表示构成比。

关于各部门的政策方向,主要是进行道路建设。对应于汽车运输需求的飞跃性发展,大幅度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将来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必须按照运输需求重点建设最合适的铁路体系。特别是要注重扩充大都市交通所需的大动脉主干线道路建设,为缓和城市交通的街道和都市高速建设,还有大工业地带以及连接其周边的道路网的整备和扩充。这样投资所需的资金,按照经济规模和可能的行政投资总额,预算为4.9兆日元。另外,为确保交通安全和提高效率,有必要进行道路收费制度管理方式的改革,对于国家、都道府县、市乡村的道路建设,应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在制度层面充分探讨其改革措施。

在今后的运输需求中,国铁的投资额推算会达到2.1兆日元,从强化国铁经营基础的对策来考虑,可能需要1.4兆~1.6兆日元才能达到较好的成果。

日本的都市交通特别是大都市圈的交通困难状况一直被评价为世界最差。对此问题,为破解都市交通狭窄的局面,需要加强铁路、地下铁、都市高速道路的建设,还必须打造能使各交通机关之间效率性地联系的体系。但是,都市交通问题仅凭此是无法解决的,还得立足于都市再开发,强力推进大区域都市计划,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日本国内海运,因经济活动的消长会出现货物显著性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并会受到计划期间陆地运输能力达到极限的状况和铁路交通运费体系正规化状况的影响,预期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应地,随着运费体系的合理化、港湾的整备,也要努力加强国内航船的运费、运输效率的现代化。

关于港湾的建设,考虑到外国贸易的增加和计划设定之时港湾的窘迫程度,根据货物的容纳量,要求建设和整备巨大的重要港湾。同时,“现代都市是拥有机场的都市”,这要求机场不仅是国际交通也是国内交通的重要连接。相应地,对于以国际机场为首的主干机场和其他地方性机场的整备扩充,以及航空安保设施现代化的促进,有必要通过引入高效能的飞机并建立全国范围的航空运输体系来实现。

此外,以电话为中心的现代通信设施的迅速扩充是国民经济和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促进邮政事业的合理化经营,为提高其服务业的质量,有必要实现邮局内外设施的机械化和邮件运递设备的机动化。

4.整备住宅和生活环境

计划设立之时引人注意的是提高生产水平和个人消费生活水平的问题,其中侧面反映国民生活的是住宅方面,另外包含住宅问题中的上下水道及其他生活环境设施显著落后的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将有可能导致不均衡化的扩大。并且,生活环境设施不会仅因个人意志或收入上升而获得改善,而是随着公共投资的扩大开始出现改善的可能,住宅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是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两者共通的特征。通过这些方面的整备,不仅能直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也能达到确保和再造健全劳动力的效果,从而缓和社会的紧张局面,扩大有效需求,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在整备住宅和生活环境之际,其基础是必须考虑彻底贯彻实施都市计划。也就是按照人口和产业的合理性区域分配计划,制定综合性、有机的城市计划的基本纲要,相应地进行高效、合理的都市设施建设,尤其要重视大区域的都市计划。如表2-13所示,人口将聚集到城市中,预想城市市区内的人口将比现在增加400万人,因此,应整备街道及其他公共设施,为应对第二、第三产业用地需求的增加、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必须实现对城市市区最有效的、合理的利用。

表2-13 城市市区的面积和人口[27]

注:表中所示是1960年的市区情况。

关于住宅,从全局来看,应急对策的时期已经过去,已进入经营“健康文化”为主题的生活住宅并提供给所有家庭的阶段。因此,作为今后的住宅对策,应该把提高住宅的品质、实现都市住宅的耐火高楼层化、按照收入水平扩大房屋租借市场的供给等作为基本方向。对于住宅建设的援助制度,有必要按照经济情况和社会情况进行再探讨,同时住宅行政有必要从综合性的观点转向一元化且强有力地实施政策。

随着家庭数的增加、社会移动以及为补充住宅消耗的建设需求的增加,计划期内必须进行8.8兆~9.7兆日元的住宅投资。其中,对于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的租借式住宅,预计将会进行包含土地费用在内的1.3兆日元的行政投资,为达到促进都市的现代化发展、确保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条件稳定、提高劳动力的可流动性等国家性目标,要提高居住水平,有必要积极实施与行政投资并行的长期低利息融资政策,同时强力推进其向促进民间住宅投资的方向发展。

对于扩充住宅和公共设施,住宅用地问题的深刻化程度增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住宅用地的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性。因此,作为解决住宅问题的对策,在分散都市机能、缓和异常的宅地需求压力的同时,通过大量和适当规模的可租房的供给可以减少不合理房屋建设的宅地需求。另外,应通过对已形成市区的再开发,在提高对现有宅地利用度、实现土地利用合理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宅地建设。而对于宅地建设,应尽可能从长期、综合的视角计划性地由公共机关部门来承担。预计在计划期间会产生对宅地的新需求,即住宅用地约为5.8万公顷,商业用地、公共用地约为17万公顷。(www.daowen.com)

此外,还有必要强力推进生活环境、设施整备的对策。首先,上水道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消费量逐渐增大,有必要进行设施的强化性扩充,且今后最大的障碍是大都市的水源开发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性治水、水利工程、与产业用地动向等有机的关联和治理。其次,日本的下水道建设明显落后,这是在生活环境设施建设中应该重点整备的问题。计划期间,要扩大12~14公顷的排水面积,公共下水道建设有必要作为大都市发展的重点进行推进。整备之际,应该从行政层面进行综合性、合理的运营,并有必要留意与其道路整备的关联。另外,都市中的公园面积,至少要比计划设立时增加0.9万公顷,期望其扩充至2.4万公顷的程度。并且,以国立公园、自然公园、清扫设施为首的保健所、母子设施等福利设施,体育设施、图书馆等社会教育设施及其他生活环境设施的整备都处于落后状态,今后应该积极地扩充这些设施。

如前文所述,在计划实施期间应该确保行政公共投资,对于下水道、清扫设施以及简易水道建设预计需要5 700亿日元,对于国家公立医院、国立公园、社会福利设施等建设预计需要4 000亿日元。

最后必须言及的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地盘下沉等各种公害,预想其今后将不断扩大。对这些公害的预防和消除,应从法律上实施规制,更加重要的是要扩充工业用水水道,进行废水处理设施、下水道、堤防等设施的建设,也有必要促进工厂配置合理化等措施的实施,同时提升公众道德特别是企业道德。

5.保全国土并有效利用

日本至今为止频繁地遭受风灾和水灾的侵害,“二战”后年均灾害额十分巨大。这表明治山治水的设施在外部条件上比较恶劣,有必要加以强化。

水害对策的第一点在于强化治山治水领域,同时要求实施其他灾害发生在最低程度的政策。并且,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使其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区域相适应,期待治水和利用水之间无矛盾相互补充性的发展。

治山和治水的工作重点首先必须是强化多功能水坝的利用。这能够合理地实现治水和利用水的两大功能,也有利于河川最有利的开发。同时,计划中蓄水池的设置和治山防沙工程的实施对于水系的贯穿和整备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治山治水所需的投资额预期为1.12兆日元。

其次,要改建并延长12 000~15 000公里的海岸工程,在计划实施期间首先要以重要地区为中心进行,特别是应以产业用地的重点区域作为工程的中心。

关于水利工程,预计上水道、工业用水的需求会显著增加,计划实施10年后推测上水道用水需求将达到每日2 000万~2 200万吨,工业用水需求达到7 000万~8 300万吨。为确保用水,对提高工业用水的回收率等合理化利用的要求也在增强。

在以上治水、利用水的工程实施时,除在事业的重点化实施和解决用地等问题上有必要努力之外,实施政策的重点如下:

第一,为推进治水、利用水之间相互补充性的发展,强化这些部门综合性的企划调整机能是不可欠缺的。这些机能建立在合理的调查研究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今后可从经济效果的测定和技术层面进行努力。

第二,加强设备保全和设施的开发,要求通过明确的责任体制加以完善。

第三,在治水、利用水的支出上,对该地区的经济效果、雇佣效果必须弹性地考虑。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从稳定民生和缩小收入差距的角度来看,有必要期待对于该地区的经济稳定能够发挥作用的投资。

(三)第3章: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

1.经济增长和人的能力

在“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性要因,这是由于日本曾经有丰富而便宜的劳动力供给。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将来劳动力供给增长率的钝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会提高。[28]

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最大特征,为了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进行制度改革和科学技术革新。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技术革新的新阶段,产业结构也急需转变,为了社会经济的高度持续发展,有必要调整和改善阻碍经济增长的各项制度,使其朝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而其核心力量首先应该是提高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度以及人的综合能力,这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环。

要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必须提高国民整体的教育水平,让国民具有丰富的知识、明确的判断力、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只有提高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度,才能促进社会转型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政府认识到教育水平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立足于长期的观点,逐步推进才能完成。由此可知,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中等教育(含高中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提高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另一重要课题。日本前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但今后不能一直停留在仅是对外国技术的消化吸收上,更重要的应该是进行国产技术的研发。所以,在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期间如何培养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

基于以上认识,在国民中普及中等教育,充实科学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以及扩充职业训练将成为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将来关于人的能力的开发和利用会越来越重要,并且这不仅是简单的教育、训练的问题,而是涵盖经济、技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在此有必要通过审议会等机构,探讨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人的能力的开发和利用等各种问题,并表明其对策方向。

2.振兴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起到作用。实施本计划时,要实现科学技术水平飞跃性提高的目标,在日本国内有必要确立新技术开发的科技基础。因此,纠正以前各产业间技术发展的不均衡,有必要迅速提高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研究各阶段上均衡发展的研究水平,并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研究开发、生产之间的有机合作。

当时振兴科学技术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是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培养科技人才,推进研究开发并改善工业化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对于研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预计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期间会出现17万名科学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有必要尽快确立增加招收理工科大学学生的计划,与此相应,必然要推动理工科大学的设施更新,学科构成、新教学方法的探讨以及推进理工科大学从基础研究到与企业联合进行应用研究、研究开发的发展方向。

此外,为改善科学技术的质量,需要在提高设备水平、更新老化设备的同时合理利用民间企业和大学的各项设备,通过让学生到民间企业去实习、民间企业给大学设备援助等方式,期待推进科学技术教育效率化的发展。并指出相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增加,应增加教员人数,并可在研究生系统中培养教员,也应该特别重视与产业界的人才交流,实现产学合作。

当时日本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技术进步的多数还依赖外国技术。为实现今后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有必要在引进外国技术的同时、推进日本国内技术独创性的研究和开发。研究投资的总额,从与国民收入相关的趋势来看,预计在目标年份约达到3 000亿日元。这约是1958年的4倍,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从1958年的0.9%上升到目标年份的1.3%。并且,从日本今后提高科技水平的要求来看,期望达到发达国家用于研究开发经费占总研究投资金额的2%(4 000亿日元)的程度。

与扩充研究开发所并列的是充分发展研究体制,即提供优秀的研究者能够充分发挥其能力的环境,强化作为培养研究者机构的研究生院的发展,并在充分发展其主体条件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各研究阶段,强化其合作,在推动研究规模大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确立共同体制。此外,有必要推进科学技术的信息活动和国际交流上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

必须推进基础教育到研究开发的一贯性,并将其连贯性作为企业活动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工业化实验,期待民间企业的积极活动。同时,基础研究、政府国有部门所进行的研究,应该对民间企业和缺乏研究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研究和技术指导,大学和国家研究机构的作用今后将会进一步提高。

为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技术交流的活跃性、确立共同发展的体质、集中性的活用资金等应该成为其核心内容。政府为增强企业工业化发展,有必要改善专利制度、改善实验研究的税制,并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援助,为进一步推进技术的高度化和量产化设定合理的规范和制度。

3.确立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制度

计划预测伴随着今后日本就业结构现代化的进程,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增加。具体而言,预计到目标年份(1970年),社会将会出现缺少44万名工业高中学历技术人员的情况,因此在计划实施期间有必要增加招收相应数量的工业高中学生。同时,关于技术工人,大概有160万人有必要接受掌握新技能的训练,且应该接受再训练的工人预计为180万人。

针对如此庞大的培养技术人员的需求和必要性,有必要增设工业高中,同时必须根据产业需求适当考虑学生的专业配置。关于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基础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努力培养其应用能力,同时有必要改善教学设施设备的质量。此外,要加速发展与以上扩充硬件和软件相应的教员、教师等师资力量,并进行必要的再教育。

随着社会产业的高度化发展,对现有劳动者进行专业技能、扩充知识的再训练的同时,必须强化对新劳动力的培养训练。这也是为了能顺利推进劳动者从生产力水平较低部门向生产力水平较高部门移动的需要,同时也应该探讨扩充公共职业训练机构设施设备和确保职业转化训练期劳动者收入的相关措施。并且,技能训练有必要在企业内部通过推进职业训练来完成,但对于进行技能培训有困难的中小企业,有必要由政府和社会来进行指导性的援助。当然,对于技术人员应普及技能考级制度,以提高对他们的社会评价。

此外,在青少年就职之际有必要强化职业指导,让他们学会选择适合自己、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并制定把就职指导和职业训练融入中等教育之中并成为其中重要一环的教育制度。

提高一般国民素质的政策是维持高度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普及中等教育并进一步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训练将是有效的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主主义思想的普及,教育训练对于开发人的综合能力和培养适合现代生活的人才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借鉴“普及中等教育”这一世界性课题的基础上,在日本有必要让15~18岁的青少年接受某种形式的教育训练。

日本1960年的高中升学率已达到59.8%,预测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期间,伴随国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现代化发展、技术进步等诸条件的发展,以人均国民收入相关系数为基础的高中升学率将在1970年达到72%。这期间,从1963—1965年将会出现高中升学率急速增长的时期,因此有必要增加高中的数量,尤其是必须考虑增设工业高中。

作为其结果,目标年份(1970年)25岁以上人口的学历构成中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将占总人口的24.4%,如表2-14所示。

表2-14 日本25岁以上人口学历的构成统计[29]

注:①未就学人口中包括可以免接受教育者。
②义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

由表2-14可知,1955年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岁以上总人口的12.6%,经过10余年的发展,至1970年,接受中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将倍增至24.4%,体现出这一时期日本社会一般国民教育水平整体的提高。

因此,中等教育不是仅以高中教育的形成来完成的,将来应该把职业训练、对各种学校青少年所进行的各类教育训练也作为中等教育的一环来确立并实施。

综上所述,在国民中普及并发展中等教育、充实科学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以及进行多层次的职业训练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有效地把经济增长和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结合在一起的具体举措,是涵盖经济、技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制度改革。

(四)第4章:充实社会保障和提高社会福利

1.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是引人注目的,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业二元结构和收入差距,其消除之路是非常不顺利的。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反而拉大了其差距。这是由各产业发展有明显差距、相应的劳动力移动不能顺利进行等发展条件所造成的。日本所存在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等各要素造成了劳动力移动的困难,在此有强调的必要性。相应地,在今后经济高度增长的过程中即使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倾向,收入差距扩大的可能性也是会存在的,为缓和社会的紧张程度有必要考虑这一点。

因此,在计划实施期间以强化并扩充现行的最低工资制度为首,在国民收入分配的第一阶段,确立收入差距不能超越现状程度扩大的政策是必要的。当然要以自由经济为前提,如果统治性的政策实施过度,将会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妨碍经济增长的结果。并且,要充分考虑过激的措施给经济整体带来的影响。

在考虑各种条件以后,为防止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同时,伴随着唤起有效需求、调整景气变动、发展各种年金制度等巨大的资金蓄积等来考虑,社会保障带来的经济效果不能小看。并且,伴随着计划所产生的大幅度的产业间劳动力移动,能促进农村人口大规模的移动、在纠正农业和工业间收入不平等的基础上不能忘记社会保障所起的改善结构的作用。

基于以上状况,关于计划中的充实社会保障,预计国民收入中的转账收入所占的比例从基准年度的4.8%上升到目标年份的6.1%。预计从1960年开始呈现年均8.9%的上升比例。如表2-15所示。

表2-15 转账收入支出[30] (1958年度价格,单位:亿日元)

如表2-15所示,日本该阶段社会保障的规模虽然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预计在计划实施期间会得到相当大的改善。把社会保障的目标定在了尽全力减少在一定收入水平之下的人,即“防止贫困而不是救助贫困”。作为防止贫困组织的社会保险在规模上已完全普及全部国民。今后其内容要站在全部国民的视野上,必须在保持公平和均衡的基础上发展。并且由保险组织带来的防止贫困制度自身是有限度的。作为对其的补充,对于母子、身体智障者、精神薄弱者、需要保护的儿童等经济上的弱者,在社会福祉的部门方面期待着进一步的扩充。

关于最低生活水平,意味着从国民的健康和文化上保障最低程度的生活水平,这不用说是保护生活的基准,也应该是支付各种社会保险和计算最低工资水平之际的最低标准的概念。社会保障中的最低生活基准,要考虑到国民之间相互确保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连带性的国民感情,并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点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制定,并与一般社会发展相对应。推进今后的社会保障,必须是以弹性的最低生活水平为基础而展开。

2.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向

社会保障相关的对策方向的论述涵盖了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年金制度、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护制度等各方面。

虽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日本社会仍然存在贫困和疾病的恶性循环,提高生活补助的标准、促进医疗机会的均等是当务之急的政策方向。“国民皆保险”的制度虽然在1960年末会达到目标,但在计划实施期间从劳动状况来看,医疗保险特别是关于国民健康保险和日雇佣劳动者的健康保险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善。特别关于国民健康保险,有必要提高对低收入人群的支付水平。并且对于不能加入健康保险的微小企业的劳动者,必须考虑新设伤病残补助制度和由企业主承担保险金的方法。

对于失业情况下的生活保障问题,预想到产业间激烈的劳动力移动对于本计划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有必要考虑扩大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失业期间医疗保险的合理使用、对于低工资劳动者提高最低支付金额限度等政策。

关于年金制度,有必要整备体系、提高其支付金额并探讨支付条件。为促进对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的改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必要探讨确立给所有家庭支付儿童补助金的制度。

关于生活保护制度,应再探讨生活保护基准的制定方法,必须在一定程度提高其基准。并且,对于医疗补助、住宅补助、教育补助等要求修改的地方并不少。关于医疗补助,尽可能地充实国民健康保险的内容和强化公费负担制度,从而减少其金额。

社会保障的中心课题是防止贫困,所以推进福利政策是理所当然的。关于推进福利政策,首先是对于一般低收入者,尤其对其中占多数的老人、身体障碍者、精神衰弱人员等必须强化其福利政策。其次,对于作为将来劳动人口的幼儿和少年、母子家庭有必要充实福利政策。因此,有必要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贷款制度、振兴职业介绍部门,并促进副业制度的现代化和对身体障碍者的雇佣。同时,作为今后最大的问题,有必要扩充对成年人中的精神衰弱者实施保护政策的计划。

鉴于将来高龄人口的增加,有必要对高龄者实施综合性政策。关于儿童,预计其人口会减少。所以在今后的经济高速增长中,以提高有限人口的素质和能力为前提,有必要彻底实施关于营养、健康管理、女性保健、教育等综合性的政策。

(五)第5章: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运行

1.财政金融政策的基本方向

计划中指明了财政金融政策的基本方向是确保货币价值的稳定,尽可能缩小景气变动的幅度,确保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供给。

第一大课题是货币价值问题,可以说经济增长应该是通过货币稳定而被证明的健康增长。在保持财政健全性发展的同时,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把货币量维持在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变化相符合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景气变动的调整,可以通过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进行调整。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在经济领域里发挥着各自独立的作用,两者之间也要求发挥相互补充的机能。在此意义上,财政收支的季节变动和大幅度提升对金融层面的影响非常大,有必要考虑民间资金处于不被压迫的状态,同时对于金融补助性调整手段的财政投融资所具有的作用也应该重视。

财政金融政策的第二大课题是确保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计划进一步强调了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的互补关系,前者主要是强化经济基础的公共投资,在考虑政策的前提下对一部分产业、社会福利以及教育等民间资金很难流入的部门进行分配,后者是在民间企业里进行分配的原则。

对于资金的调集,首先来自于政府,主要以强制的租税形式,关于其限度,有必要考虑国民负担和民间资本蓄积之间的平衡性。其次,有必要说明财政运营的方式和主要原则。在计划实施期间,以扩充社会资本为中心的行政投资的需求会增加,关于民生稳定的转账支出的需求也会增加。同时,在缩减消费支出上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从这一点来看,财政支出的膨胀压力是非常强的,在此基础上必须在收入面上减轻国民的负担,适当调整收支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有必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保持财政的健全性;第二,注意财政规模的合理化;第三,注意与中央和地方相通的财政支出的效率化和重点化。

2.关于财政金融的重要实施政策

按照以上所述财政金融的基本方向,从应该实现的课题来考虑,今后财政金融的重要实施政策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充实社会基础设施和推进社会保障;②租税制度的合理化;③财政投融资的合理运营;④发挥利息的机能和下调利息水平;⑤引进外资并推进海外投资。[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