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草产业与草食品畜牧业的协同发展

草产业与草食品畜牧业的协同发展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甘肃省在草食畜牧业发展出现良好势头,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目前仍然面临草产业发展的“短边”制约。近年来,甘肃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发展快,以牛羊为例,到2018年,全省牛的存栏数达到200万头,羊的存栏数达到1400万只。要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甘肃草产业的地位,草产业是决定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尽快出台中长期草产业发展规划。

草产业与草食品畜牧业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在草食畜牧业发展出现良好势头,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目前仍然面临草产业发展的“短边”制约。从国内外的发展新趋势看,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草产业与畜牧业的同步发展,这已经成为国际经验。

1.发达国家草畜同步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1)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国际新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仅是公司化、市场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的转型,即由游牧向舍饲养殖、工厂化生产彻底转型。而且大规模的畜牧业舍饲养殖必然需要大规模的草产业来支撑,这就形成了当前西方国家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草产业与畜牧业同步发展模式。

(2)西方发达国家的草产业与畜牧业同步发展情况。在草地畜牧业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目前己经逐步建立起了基于生态维护和经济发展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管理模式。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在保护天然草地并开发人工草地方面实行了非常严格的保护制度,科学地界定了区划范围,大力提高牧草的品质与产量,最终使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

(3)草产业的加工业非常发达。西方国家都特别注重开发附加值高的畜产品和草产品,增加畜牧业利润。国外发达国家重视畜产品深加工,提高草地畜牧业的附加值和利润。如新西兰畜产品以追求绿色环保、卫生安全、营养健康为显著特征。他们十分重视适应市场需求,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有很好的国际声望。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创汇的50 %,占日需品出口的80 %,现已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我国畜产品品种单一,产品不分级,包装粗糙;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科技服务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在国外发达国家中,特别重视科技新成果转化,其中协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架起科学家与牧场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加速了新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在新西兰,牧场主对牧草产量2周测1 次,以便能更精确地监测牧草产量,以真正实现以草定畜的目标。近三十年来,随着产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牧场及其从业人员的数量都明显下降;但每个牧场的规模、单位产量与质量却不断增长。

(5)政府管理措施。高度重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的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鼓励和支持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法国政府依据其所拥有的草地面积和该地区畜产品供给需求,确定其产量。如果超额生产,就要受到处罚,即减少甚至取消其享受的政府补贴;澳大利亚在推行可持续放牧战略时,政府通过减税以及经济补贴来激励农场主执行这项战略。由于受政策的约束与激励,这些国家的草地畜牧业在发展的同时,草地资源得以很好的利用和保护。

2.甘肃草产业对食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低。近年来,甘肃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发展快,以牛羊为例,到2018年,全省牛的存栏数达到200万头,羊的存栏数达到1400万只。但是,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

(1)甘肃草产业发展现状。相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而言,甘肃的草产业发展虽然有进展,但是总体水平比较低。一是人工种草面积逐年增加。2017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约2300万亩,其中,紫花苜蓿面积达到1000万亩。二是牧草种子生产规模有扩大,全省建成种子基地面积23.5万亩,年产各类优质牧草种子1.8万吨,不仅保证了甘肃省种草的需要,而且每年向省外市场提供各类种子近6 000吨。三是草产品加工业形成规模,全省建成草产品加工企业58家,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的有30余家。全省草产品加工能力160万吨,而实际生产的草产品只有98万吨,且以草块、草捆、草颗粒、草粉为主。与牧草生产发展态势相比,甘肃草产品加工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大量牧草仍以养畜转化为主,草产品的商品量还比较小。(www.daowen.com)

(2)草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草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国家对草业的政策扶持明显不如对农业和林业的扶持,种草农户没有享受到与种粮农户同样的政策补贴,草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原料供应严重不足。二是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甘肃草产业的发展,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业指导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总体布局和产品生产缺乏指导。三是市场运营机制尚未形成。草产业仍处在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加工处级产品、销售依靠外省客商上门采购的状态。四是草产业开发层次较低。种草面积年均增加不多,集中连片规模种植面积较小,大部分为农户分散自种自用。五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存在技术指导与生产经营脱节的问题。

(3)同步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通过简单估算,甘肃省草产业发展目前的实际缺口在1000-2000万亩以上。实际上,不仅仅是草产业的规模问题,还有质量问题,也就是人工草场的产出率比较低。甘肃省的大部分草场是牧区的轮牧型草场,农田种植草场占的比重比较小。总体来看,草产业的发展滞后对草食畜牧业的同步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草场质量低下,影响产草率比较低;二是草商品流转率比较低,影响草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草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在多种经营的形势下种植户对草业的偏好差;四是还有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不足等。

3.草畜同步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

(1)畜牧业与草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融合思考。要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甘肃草产业的地位,草产业是决定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要改变长期以来畜牧业与草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政策扶持等分开进行的传统做法,将草产业与畜牧业的发展规划、战略、政策等融合起来考虑,而且要确定草产业的核心地位,草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农业的发展中要坚持“以水定粮”的原则,在畜牧业发展中也要坚持“以草定畜”产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草产业在农业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尽快出台中长期草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草产业发展规划,目前主要是地方性和部门性的,而且多数是年度的发展规划。从长远发展目标来看,今后的草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中长期规划为主、以年度规划为补充的原则。应及早制定甘肃省2020-2030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以改变目前生产布局不合理和投入分散的局面。产业总体布局可划分为河西、陇中、陇东和南部四大区域。河西地区以外向型、商业型牧草种子和苜蓿草产品生产加工为主;中部以人工种草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处理、发展草食畜牧业就地转化为主;陇东黄土高原区要结合水土保持,以发展苜蓿加工业为主;南部高寒阴湿地区以发展岷山红三叶和岷山猫尾特色草产业为主。

(3)同步发展模式的可选方式。依据甘肃省的草场资源、人工种植饲草的方式和养殖业发展需要等考虑,今后可选择的草产业与畜牧业同步发展模式主要有:一是轮牧型同步发展模式。继续扩大民族地区牧区轮牧的面积,加大补贴投入,改善草原草产业与高原畜牧业同步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退耕还草同步发展模式。提高退耕还草在整个退耕战略中的比重,提高还草的的政策补贴额度;三是废地利用同步发展模式。以改造“三荒地”为主,发展高效饲草种植业;四是集中连片建设同步发展模式。在重点畜牧业规划区,将基本农田直接建设成“基本草田”,草田种植可以享受与种植粮食同等的政策待遇;五是“草林养三位一体”同步发展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果林发展区推广“草林养三位一体”发展方式,形成林果草和谐同步发展机制。

(4)建立和完善草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应该向草产业倾向,尽快缩小草产业在这方面的发展缺口。一是建立省、市、县草产业协会及农民草产业合作社,对全省草产业从生产、加工、服务、市场、价格各环节进行行业指导和协调管理。二是制定原料生产和草产品加工的行业管理规程。三是开展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解决生产、加工中的技术难题。四是加强原料和产品质量检验,制定草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组织草产品质量认证。五是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制定原料和产品指导价格。六是实施草产品名牌战略,发挥产品的名牌效应,帮助企业开拓销售市场。

(5)草产业经济实体培育应该成为转型跨越战略的一个重点。近年来甘肃省农业战略的实施情况表明,“四个1000万”工程已经基本建成并发挥作用。相比而言,甘肃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的“短腿”,就是草产业滞后问题。从一般的发展规律上看,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和政策,最终的发展都需要经济实体来落实,也就是企业化问题。因此,要重点扶持一批草食畜牧业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规模户,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布局科学、竞争力强的产业龙头。要加快科技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含量,努力解决草畜产业发展方面的技术“瓶颈”。要将草制种业列为制种业的一个新兴项目,甚至可以考虑将大型草加工和贸易企业纳入上市企业的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