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

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开放能带来经济增长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早已被经济理论和社会发展实践所证明。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在对于自由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有独到的见解。关于对外开放的基础理论纷繁复杂,我们从三条主线阐述对外开放与一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绝对优势理论”阐述了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合理性。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贸易一体化与增长的关系。

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

对外开放能带来经济增长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早已被经济理论和社会发展实践所证明。对外开放理论是数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经受住了历史与实践的检验,还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在以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的《管子》中,主张在国家管控的条件下,利用齐国丰裕的自然资源进行对外贸易。在《管子·轻重乙》篇中提议“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即为各诸侯国的商人修建客栈,规定对四马所驾一车的商人免费提供膳食;对拥有两匹马三辆车的商人,免费供应饲料;对拥有二十匹马五辆大车的商人,提供五个免费的专门服务人员。如此这般便可使“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在对于自由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有独到的见解。其在《史记·货殖列传序》和《淮南子·齐俗训》就已经用“以所多易所鲜”“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阐述了贸易是带来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货殖”一词代表的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收益。(2)

关于对外开放的基础理论纷繁复杂,我们从三条主线阐述对外开放与一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当代语境下有关对外开放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相关的论著中提到了贸易和增长的关系,基于对金银等贵金属的认识,认为国际贸易是一国积累金银财富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唯一方式。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各国能专业生产并出口那些本国具在劳动生产率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最大化地利用各国的资源使得各国在贸易中获利。“绝对优势理论”阐述了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合理性。其后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劣于其他国家,只要该国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劳动生产率相对小于外国的产品,就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从而在更为广阔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理论”所带来的启示是:各国都应当按照权衡利弊,舍弊取轻的原则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确保“比较优势”商品的生产,进口“比较劣势”的商品。20世纪30年代,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Ohlin)在其《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了区际贸易的概念,与国内贸易相区别,并指出区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存在的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上的相对差异。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扩充和延伸了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为代表的新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是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并促进了资本的形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开放度提高导致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实现,加速了生产率的增长。(3)

20世纪70年代一些实行对外开放、出口导向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贸易一体化与增长的关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开始反思结构主义(按照结构主义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错误,提高开放程度只会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代表人物冯·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实行自由贸易、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主张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克鲁格(Krueger,1978)认为,贸易开放使得一国政府实施更好、更科学宏观经济政策,从而实现经济绩效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学者林毅夫在其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中强调了“比较优势”战略对一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意义。(4)上述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外开放依据本国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根据本国国情依靠技术进步跳跃式发展,取得“后发优势”显然存在一定程度缺陷,基于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二战之后,一些经济学者从动态的角度使用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他们放松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中资源禀赋随时间可变等假设前提条件,加入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等变量,探讨了更为符合现实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问题。对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大体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但用动态的视角分析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涉及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对于贸易所得等方面的影响。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中指出,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弗农(Vernon,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技术差距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对贸易模式和流向的变动的影响。这种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构造的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增强了对国际贸易新现象的解释,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为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5)波特在要素比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动态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或被称为“菱形模型”。波特认为,一国的真正优势,不应该是天然产生的简单资源要素,而应该是需要不断投资创新和升级所获得的高级要素。最后,波特认为产业链扎堆也会产生动态竞争优势,这种地理上的产业集中有助于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且加深了同业之间的交流,一旦产业群的竞争优势形成,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很难被其他国家的企业所夺走,这样形成的国际动态竞争优势才是稳定且可靠的。对于动态竞争优势的辅助因素,波特认为政府最为合适的角色应当是市场竞争的鼓励者和催化者,政府通过鼓励市场创新,优化竞争环境,使得市场达到较高的竞争水平。同时,波特认为,发明创造、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市场环境的转变等这些机会都来源于企业外部,这些机会的存在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赋予了许多产业的国际动态竞争优势形成。(6)

二是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研究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一些学者从技术外生的角度提出了动态比较成本说,他认为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后起国的幼稚产业通过政府的扶持可以形成动态比较优势。而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静态比较优势认为发挥一国当期所拥有的比较优势禀赋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不同,动态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后发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学习、投资创新及经验积累等后天因素人为的创造比较优势,而这一比较优势演变过程,能促使比较优势向更高级别转变而获得更长远、更高效的经济发展。史蒂芬·瑞丁(Stephen Redding)于1999年发表了《动态比较优势与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文,(7)他认为在技术内生的情况下,比较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瑞丁从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生产当前具有静态比较优势但是技术水平较低的产品和进入那些当前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后续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可能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权衡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没有开发完全,因此可能失去该国未来某一生产部门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机会,造成了动态福利损失。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当前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式对于其长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这一情况,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很可能会降低本国的经济利益,而采取政府的政策干预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可能会增加社会福利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一体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历史规律即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研究的“世界历史”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之前,各个国家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随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各国交流增多、依赖性增强,社会在交流过程中开放性逐渐提高,从封闭自守走向开放。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揭示了相互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国的交往会更加密切,人类历史迈入一体化发展行列。同时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交换的扩大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之下的必然产物,生产效率会因为社会分工的深化进一步得到提高,使得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因此,当今时代任何国家企图脱离整个世界,依靠封闭发展国家经济都是不现实的,开放是每个国家的必然选择,封闭只会导致落后,落后就会挨打。(www.daowen.com)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吸收。邓小平总结了中国的历史经验,认为闭关自守是导致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出了“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这一命题,并将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在马克思对外开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的科学论断,并且认为对外开放能促进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促进国际秩序的稳定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对外开放理。

上述经济贸易理论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只要各个国家坚持对外开放,在国际市场上交换自己具有“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商品,商品价值即可实现。中国式经济奇迹的实现是伴随着过去40年间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现实情况下,市场规模与技术进步是同步并行的,国际贸易的进行更是离不开各国具体的制度安排。因此,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逻辑先行者与实践先行者的角色,贸易规模的拓展、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收益和社会制度的完善是中国式经济赖以实现的三大条件。

对外开放如何扩大市场贸易规模,是我们要考虑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逻辑。一般而言,对外开放影响市场规模的拓展主要有以下三个路径:一是对外开放下参加国际贸易的人口数量增加;二是对外开放带来的技术进步下产生的扩大了可交易对象的高科技产品;三是为了加强国际贸易而不断完善的有效制度。归纳之后得到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联如下:

图9-1 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理

在对外开放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的认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地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适应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是世界经济中的融入者,随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完善者,现在中国正朝着国际体系改革的领导者这一目标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